2012年10月9日,教育部颁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全社会掀起了关注学前教育质量的高潮。《指南》在“尊重儿童”“家园共育”的价值观指引下,通过提出对不同年龄幼儿的合理期望和教育建议,从微观的层面上编织了科学保教的精细蓝图,从三个方面对于该怎样有效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作出了回答。
(一)以完整教育促进幼儿的整体学习与发展。
基于“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是一个整体”的认识,在贯彻《指南》过程中,应树立“完整儿童”的概念,注重学习与发展各领域之间、同一领域内各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绝不能片面地强调和追求幼儿在某一方面和几个方面的发展。在引导和指导幼儿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应注重培养幼儿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将这些积极学习品质的培养作为学前儿童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从而促进幼儿作为“完整儿童”的全面和谐发展。
(二)以游戏化、生活化教育促进幼儿的主动学习与发展。
《指南》强调,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在《指南》87条教育建议中,大都也是以游戏和生活活动的形式提出的。如社会领域的“社会适应”部分,针对“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的目标提出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帮助幼儿了解基本行为规则和其他游戏规则。科学领域的“数学认知”部分,针对“感知和理解数、量和数量关系”的目标提出结合日常生活,指导幼儿学习通过对应或数数的方式比较物体的多少。因此,在贯彻落实《指南》时,应避免针对目标进行机械训练,而要把教育与幼儿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把生活作为整合幼儿各方面学习与发展的基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有效促进幼儿的主动学习与发展。
(三)以差异教育促进幼儿富有个性地学习与发展。
在运用《指南》去指导学前教育实践时,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以适宜的教育方式和策略支持和引导他们,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所呈现的发展“阶梯”。唯有实施差异教育,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幼儿发展的自信心,促进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童年早期富有个性地发展,逐渐成长为具有创造性的个性化人才。
《指南》科学地将教师和家长该“怎样教”建立在了幼儿“怎样学”的基础上,既很好地承继了《纲要》的义理,又呼应了教育实践的需求,为幼儿园教育和幼儿家庭教育实践提供了更为明确的方向和操作化的指导,不得不说是一本科学育儿的“红宝书”。
人生是一场长跑,要想让孩子跑得快、跑得远,就要在学前教育阶段对幼儿实施科学的保教,不随波逐流,不盲目攀比。对广大幼儿园教育工作者和幼儿家长来说,这不仅需要科学施教的智慧,更需要坚持科学的勇气。用我们的勇气和智慧,还孩子们一个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现在,就从《指南》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