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许伟涛 程 心
折得东风第一枝,报与桃李遍地开。
今年高考成绩公布了。温县一中纯应届毕业生中一本上线人数达361人,二本上线人数达822人,三本上线人数达1201人 (不含体音美考生)。
这是又一次成功的飞跃,这是又一次梦想的升华。
这一骄人的成绩,无疑凝聚着温县一中全体师生辛勤耕耘的汗水。而面对这一特大喜讯的传来,温县一中党委书记、校长朱瑞晨却异常冷静,并有着自己独到的深刻解读:“这样的成绩,得益于学校领导班子自感压力而奋力前行的信念,更来自老师们只知耕耘、不问收获的严格教学管理和科学教育实践。”他强调,能自感压力并奋力领先,这是一种大勇的力量。
这话绝非空穴来风,而是在付之以耐力、还之以坚强之后的真实况味。
2009年10月,温县县委、县政府斥巨资启动一中新校区项目,2013年6月一中整体迁至新校区。短短三年多时间,温县一中实现了环境更优美、设施更先进、功能更齐全、质量更一流的发展目标,步入了快速发展轨道。
自从三年前决定易地重建温县一中,县里主要领导就经常到动工的新校区工地调研,学校深感压力之大。特别是周边的老百姓听说要在这里建设新校区而议论纷纷,让一中的教师们也颇感压力。
毕竟,县委、县政府出巨资盖了新校区,温县一中新校区第一届毕业的学生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能不能给全县人民一个满意的交代?
尤其是2014届学生从老校区搬至新校区,作为横跨新老校区的特殊年级和新校区的第一届毕业生,如何在秉承学校优良传统、特色管理的基础上,推动一中再跃新台阶,再创高考新辉煌?“一年来,从校领导班子到每位教职员工,都在感受压力之余进行着不断的思考与探索。”朱瑞晨说,“毕竟,高考既要看上线人数,更要看学生基础、学生上线率。温县一个人口小县,与周边人口大县竞争,何其艰难。”
天道酬勤。面对如此优异的一份成绩单,朱瑞晨却说:“这样的成绩,在意料之外,也在意料之中。”见记者不解,他进一步解释说,如果说2013届毕业生中一本上线245人是在2012届毕业生的基础上翻了一番,为老校区画了一个完美的感叹号,那么,这一届能取得这样的好成绩,真是一个奇迹。
据介绍,温县一中2014届毕业生当年的中招录取成绩比2013届学生还差,是近三年来中招录取高分最少的一届,但因为是新校区第一届毕业生,县委县政府领导、社会各界和老百姓关注度更高,连一中全校老师都认为今年一本上线人数能超245人就是喜人了,过280人就是惊人了,没想到结果是一本过350、二本超800人。“三年前中招录取时,我校杜欣泽同学中考成绩排在全市110名之外,今年高考却获得了全市第二名的好成绩!”朱瑞晨说。
话虽如此,这一“没想到”的好成绩背后,却有着事情的必然。
去年6月底,高考成绩一揭晓,朱瑞晨及时组织召开学校领导班子会议,经过多方讨论研究,最终从教学经验丰富、综合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中精挑细选得力干将,为2014届毕业班配备了最强有力的教师尖兵团队。
与此同时,为了提升一本上线人数,温县一中返聘了三名曾经培养出多名清华、北大学生的退休老教师卫习全、王世斋、崔家斌,成立专门的培优培尖小组。为了提升二本上线人数,学校日常管理都以数据来说话,本着尊重数据、敬畏制度、崇尚战功的管理理念,奖励先进,鞭策后进。为了提升三本上线人数,学校在学生管理上高标准、严要求,倡树良好的学习风气、纪律风气、锻炼风气,让学生人人有事做、人人有目标。
硝烟未散尽,兵将再整装。对于如此节奏,朱瑞晨有着自己的理解:“一本看教师的教学实力,二本看学校的整体管理,三本看学校的学风校风。一句话,要想出成绩,管理必须到位。”
高三如何以高考为准星,瞄准目标,发力冲刺?朱瑞晨说,高三教师为备战高考可谓齐心协力,各出奇招。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集体备课,定期召开专题会研究考试大纲,组织专家论证会,并针对不同时期教学进度的不同特点,研究制定出一整套完善的高三备考策略。同时,成立培优培尖工作领导小组等,组建专门的培养团队,及早发现苗子,并出台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
对学校励志班班主任,要求对尖子生做到“五个一”,即每节课至少提出一个问题、每周设计一个难题、每周检查一次作业本和错题集锦本、每月月考后举行一次分析总结会、每月和尖子生谈一次话,真正将培优培尖工作落到实处。
学校还派出高三教师和学生代表赴多地高校参观学习、拓宽视野,为教师提供沟通交流、学习提升的平台,让学生学习借鉴、图强谋远。很多师生参观学习后表达心声:百闻不如一见,心灵非常震撼!
与此同时,2014届高三年级组还在传承往届高三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全新的管理理念,提出“周清打基础,月考提能力,模拟树心态,备考定战术,宣誓扬士气”,并归纳总结出教师必做“十字诀”,即要求教师从基础、能力、心理、战术、士气五个方面,精耕细作,强化互动,为学生创造最佳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帮助学生调整最佳的学习状态、备战状态。
在打好基础方面,要求教师周三、周四集体备课时备出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及时告知学生。注重落实学生堂清、周清,对不同层次学生找出不同的知识短板,采取随堂练、试题测试、检查背记等多种形式进行训练,指导学生坚持做好“看、练、议、听、忆”“五字学习法”,并关注学生“三本”,即作业本、课本重难点批注、错题集锦本登记的使用情况。
在提升能力方面,既抓好全面,又重视个体,针对学生差异,一方面强化尖子生培养,进行专题难题汇总考试;另一方面对学习困难生开小灶、办讲座,每个阶段定期对学生学习进行总结、指导。学校还将各类易错点、数学公式汇总,粘贴上墙、上柱、上版面,确保学生所见之处都能随时有所学所获,让知识点潜移默化于学生脑海。提出“老师下题海,学生驾轻舟”,每位老师提供紧扣考纲的试题后,由教研组长整合出最优试卷,并指定有多年毕业班带班经验的教师进行校对,通过月考对学生本周所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考试。
在调整心理方面,学校设立了心理咨询室,教师随时与学生沟通谈心。学校尤其注重对尖子生的心理疏导,并为他们提供空调寝室、单独自习室等,让他们在最佳生活、学习环境中全身心地投入备考。学校还在校园柱子和版面上推出愉悦身心、调整心态的美文警句,宣传了润物无声的“高考文化”。进入5月中旬,高三年级还会进行“221”考两天评一天的模拟训练,每周召开不同主题的班会,举办多场名师专家讲座开阔学生眼界,每周六分批次召开尖子生、一本二本边缘生、希望生等不同程度的学生及家长座谈会,以多种渠道调节学生心理,达到最佳的备考状态。
在备考战术方面,为了力避题海战术消耗学生精力,教师们总结往年毕业考试得失经验,汇总易错易混等未过关试题,建起错题档案,并共同精编出150套左右的外地模拟试题,每两天按高考时间模拟一次考试。学校先后进行了20多次统考统改,确保复习有效、高效。
在激发士气方面,学校每周一在课间操前举行集体宣誓。对高三分别推出了高考百日誓师教师宣誓、学生宣誓等,并在成人仪式暨高考三十天冲刺之时,举行了高三学生集体宣誓,让学生在高亢激昂的宣誓中提振士气,激发斗志,树立目标。同时,学校在校园内悬挂了近百条充满激情、不畏挑战的各类标语,传递正能量。学校高三党支部还推出了每周国旗下的讲话等,定期为学生上党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系列举措让学生们以坚持不懈的精神、阳光和谐的心态抓好分分秒秒,以最饱满激昂的热情投入到学习生活。
不断的求索与创新,让温县一中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从严规范学生行为,不准打架、不准抽烟、不准上网、不准携带危险物品、不准男女生非正常接触……“看似严格,却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朱瑞晨说,“温县人都说一中管理严,但严出了好数据!温县人都说新校区全封闭,但封出了好成绩!”
其实,朱瑞晨这一教育管理理念背后,是全体温县一中师生心中的一种信仰。
朱瑞晨告诉记者,在温县一中,每个学生都知道:抓住了高一就抓住了高中,抓住了高二就抓住了高考,抓住了高三就抓住了人生!每个教师都知道:面对学生的期盼,除了爱心就是奉献;面对家长的重托,除了责任就是使命!
对此信念,高三年级长杨小林给我们列出了教师一天的工作日程表,可谓佐证:每天五时半准时到教室,然后开始一天的忙碌:陪读、上课、备课、批改作业、找学生谈心,等到晚上从学生寝室查寝结束回到家休息时,时针往往指向次日凌晨。一年来,杨小林没有请过一天假,就连女儿结婚,他也只是像往常一样,在家里吃了一顿简单的团圆饭。
紧张繁忙的备考生活,让高三老师的生物钟惊人的一致:每天五时十五分准时醒来。“即使高考后放了假也是这个点醒!想睡懒觉都不行!”教师们这样调侃。
在每个高三教师的办公室,几乎都有整箱整箱的方便面。“没有办法,我们要求当天考试的试卷必须批改见分数见名次,还要准备有针对性的点评教案,第二天一早上墙,工作量非常大,一忙就是大半夜,只好在办公室泡包方便面充饥!”
“面对学生的期盼,除了爱心就是奉献,面对家长的重托,除了责任就是使命”这铭刻在一中校园正中的一段话,是教师对社会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他们一年来始终坚守的诺言。为了学生,很多老师舍弃小家,把爱全部给了学校这个大家庭。
夏中朝的父亲有病在床,孝顺的他却不敢分心半秒,每天忙碌在学生中间,只有半夜回家才能愧疚地陪在父亲病床边说几句话。因长期工作压力大,很多年轻教师患上了高血压,但谁也没有一句怨言。一天,朱海港老师血压异常,但他仍然像往常一样坚持查完学生就寝情况到凌晨。第二天上课时,他竟然晕倒在课堂上。还有孩子无人照看、带病上课的孙金升,送走了五届毕业生的年轻教师王新华等,一大批团结一心、甘于奉献的教师队伍,为无数莘莘学子迈向大学校门搭建了最结实的“人梯”。
甘于奉献燃烧激情,团队协手誓拔头筹。教师们自编自写的高考宣誓,是心声,也是写照。他们用无悔的付出换来了学子们的捷报频传:
学生侯永升在教师团队的精心指导下,在河南省理科竞赛考试中脱颖而出,获得了除省会城市外所有地级市中学的第一名,实现了焦作市近20年来在此项竞赛排名中的零突破。
学生孙致远经校长实名推荐,获得了复旦大学高考加40分的优惠政策,先后有多名学生通过自主招生等获得了高考加分奖励。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探索无止境,他们正攀登。我们有理由相信,站在新起点上的温县一中必将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开启又一个更加辉煌的篇章!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