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一系列与成语有关的电视节目,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益派咨询进行的一项调查(2278人参与)显示,52.1%的受访者现在仍经常使用成语,63.2%的受访者认为成语不会过时。受访者中,80后占41.3%,70后占35.8%。
调查发现,尽管超过一半的受访者(52.1%)表示仍经常使用成语,但明确表示已不经常使用成语的人,也有四成之多(40.6%)。
中国修辞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教授吴礼权指出,网络时代人们习惯于快餐式的文化娱乐,学习时没有沉潜下去的耐心,对精准地传达思想、圆满地表达缺乏深究的意愿与内在动力。古人“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的神圣意识,以及“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等对字句认真打磨的执着精神早已荡然无存。语言表达的“粗放化”,实际上折射出的是全民文化与语言素养普遍下降的现实。
调查显示,93.5%的受访者认同熟悉成语有助于了解我们的历史文化。人们相信,在日常生活中,若能用好成语不仅能提升文化修养(77.4%),还能在人际交往中给人留下好印象(48.0%),促进沟通效率(46.0%)。
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的王承丞,一直通过在微博上讲成语故事向身边人普及成语的正确用法。由于朋友们很爱看,现已连载57期。他认为,成语背后往往都有一个历史故事帮助人们传承民族的文化记忆,找到民族魂魄的根源,是中国汉字的独特韵味所在。
他表示,成语的魅力即使放在世界舞台也熠熠生辉。“李克强总理去俄罗斯,用‘春华秋实’比喻要把握中俄合作的春天,迎接硕果累累的秋天,太贴切了,短短四个字,掷地有声。”
吴礼权指出,用好成语的最大意义在于使语言表达更简洁、优雅、具表现力,同时可以突显说写者的历史文化底蕴,表现出说写者对母语的尊重与珍惜。“很多成语都是中国历史文化精华的概括与浓缩,是历史文化以特定的语言形式予以定格的结果。”
在吴礼权看来,我们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看待网络新兴成语,既不能“一棍子打死”,也不能“无原则地热烈拥抱”。他指出,一个新成语若想存活并最终进入汉语词汇库中,要具备四个条件:一是构词形式上必须符合汉语既有的语法规则;二是语义内涵必须丰富,要言约意丰;三是创意造言有智慧,不能为别的表达方式所取代;四是表意要明确,让人一看就懂。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张海鸥认为,任何民族都会珍惜自己文化中经历千锤百炼形成的经典语汇。潮流万变,江海长存,江海永远不必追赶潮流。有些新语汇可能会热闹一时,而有些历经淘洗才会成为文化积累。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申小龙指出,中国现代汉语语法学是以欧式的动词中心理论建立起来的,这样的语法学在根本上难以理解以成语在汉语表达中的功用。因此,有意识地培养年轻人欣赏、运用和创造成语的能力,无疑是继承中文的优良传统、培养良好人文气质的有效举措。
(据《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