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 婧
与她聊天很享受,时不时会有经典的励志故事脱口而出,娓娓道来,亲切自然,深奥的道理顿时被她所谓的“土话”通俗起来,意味深长。
出生于贫困的农家,曾经面临辍学,却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河南师范大学。工作后,已为人母的她勤学不辍,攻读了河南大学硕士学位,40岁时取得了西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45岁河南大学博士后出站。
眼前,这位温婉知性的女性就是历经这些困窘和磨难的主人公——市青联副主席、焦作师专副校长高闰青教授,她的成长中不知经历了多少故事,虽然只和她短短地聊了几句,也给人一缕阳光。
从农家女到博士后,不经历风雨谁能轻易成长?
上世纪60年代末,高闰青出生在沁阳市一个贫穷的农村家庭。父母是普普通通的农民,没什么文化,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认识,仅靠种几亩地养活了高闰青兄妹6人。
由于家境的贫寒,高闰青的哥哥姐姐未能上满初中就辍了学。因为是女孩子,高闰青上初三的时候,母亲就多次劝她放弃学业,减轻家庭的负担。看着辛劳的父母,她打起了退堂鼓,曾经三次搬着凳子回家。最后一次,她的初中老师找到家里,硬是劝说高闰青的父母,让这个成绩优秀的孩子继续上学考高中。
然而,高闰青的高中录取通知书却没给家里带来过多的喜悦。为了上与不上,高家整整斗争了一个暑假,在高闰青大哥的坚持下,她才走进了高中校门。
“我是班上最晚一个报到的。当时天非常黑,我父亲送我去的学校,用背来的粮食为我换了粮票。看着父亲粗糙的手,拿着东拼西凑的钱为我交伙食费、学费、书费,我内心很矛盾,一晚都没有入睡。”高闰青说,第二天一大早,她就跑回了家,见到大哥时,便放声大哭,委屈地说出要放弃学业。
“不行,你一定要坚持,千万不要放弃,如果放弃了就会过和我们一样的生活,假如你坚持的话,就能够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你自己的人生。”大哥的一席话,坚定了高闰青的求学路,她深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就必须不断地努力。
1990年,高闰青本科毕业后,先是到沁阳的一所高中当老师,后又调入当时的沁阳师范任教,直到后来结婚生子,在城里稳定生活下来。但是在她心中总有一个梦时时在涌动:想考研究生,继续上学。
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为了实现心中的梦想,高闰青为自己制订学习计划,每天背50个单词,听一小时英语,读两个小时的专业书等。每完成一项就画个钩,直到所有项目都完成才能入睡,每天的任务完成下来一般都要到第二天1时以后,有时还要熬到两三点钟,那段时间她基本上不看电视,包括春节联欢晚会。高闰青说,那四个小时对于她来说太重要了,至少能多背些单词,多做两套卷子。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7年高闰青到河南大学攻读硕士学位,2000年顺利获得教育学硕士学位。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为适应学校办学层次提高对教师素质和知识结构的新要求,高闰青又有了新的目标:攻读博士学位。
大学并不会因为年龄问题就给人开绿灯。在备考博士的两年里,高闰青倾注了全部的精力。除了工作之外,她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于学习。看到妈妈每天这么忙,高闰青的女儿曾经问过她:“妈妈,别的孩子在父母心中都是全部,我在你的心里占多大分量?”
“四分之一。”高闰青笑着为女儿解答,我把四分之一给你,四分之一给你爸爸,还有四分之一是我的亲朋好友、我的亲人,最后这四分之一是留给我自己的。
“为什么要给自己留四分之一。”高闰青说,第一妈妈有自己的工作,有自己的追求,有自己的理想,需要自己的空间,所以我必须给自己留一部分。另外,我这四分之一的存在,是为了让你们其他四分之一更好地存在,这样才是我生活的全部。
其实,她想告诉女儿一个人必须要独立,要有自己的追求、理想。父母只是她整个人生中的指引者、一个助推器,她的人生理想必须靠自己去实现。
2006年,女儿上初三时,高闰青考入西北师范大学读博。读博期间,她承受着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从物质上说,当时她读博士没有工资,全靠丈夫一个人的工资,既要供她读书,还要兼顾家里人的生活,经济上的压力非常大。从精神压力来说,读博士需要发表论文,写博士论文的压力也非常大,她的博士论文最终成文20万字。对于孩子,高闰青很愧疚,在孩子中考的关键环节,她没能陪在孩子的身边是件非常遗憾的事情,每每想到这件事,她都会躲进被窝里偷偷地哭。
然而,这些巨大的压力并没有击退高闰青对梦想的追求,曲折的求学经历使她比别人更加珍惜学习机会。
光阴荏苒,如今高闰青已完成了她的求学梦。从一个贫困家庭女孩到一个教育学博士后,从中学老师、大学老师、中层干部到走上焦作师专副校长的领导岗位,高闰青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步走到今天。回首过去,她心里总是怀着一种感激之情,正如她在博士论文后记中所说的,她要感谢所有关心她、支持她、帮助她的人,把他们化在自己生命里。
如今,高闰青还会在每天清晨5时起床锻炼身体,除工作外,每晚她都会把自己埋进书海,用阅读滋养心灵。“人生的长度我们没有办法去掌控,但人生的宽度和高度我们可以靠积累奠定。”高闰青说,读书如今已成为她的生活习惯。
英国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墓碑林中有个墓志铭:“当我年轻的时候,我曾梦想改变这个世界;可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这个世界,于是,我将目光缩短一些,那就只改变我的国家吧;可当我到了暮年的时候,我发现我根本没有能力改变我的国家;于是,我最后的愿望仅仅是改变我的家庭;可是这也是不可能的。当我躺在床上行将就木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如果当初我仅仅是从改变自己开始,也许我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也许我能为我的国家做一些事情,也许我能改变这个世界!谁知道呢?”高闰青说,她一直被这个墓志铭深深地震撼着,并不断地追寻着这段话的哲理,以此指导她的生活实践,寻找她的生命轨迹。改变世界要从改变自己开始,一个人撬动地球的杠杆支点其实就是自己。
积极乐观是她对生活的态度,勤学不辍是她对知识的崇尚,不断进取是她对事业的追求,正是这些支撑着高闰青在大学毕业后的20余年里,没有停止过前进的脚步。尤其是她在工作之余,以坚强的毅力取得了教育学硕士、博士学位,并从河南大学博士后出站,这种精神真可谓难能可贵。要实现心中的梦想,就要付出百倍的努力,这是记者采访高闰青最深的感受,也希望她的人生经历能给读者带来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