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②)武松锁带领全村仅有的22名劳力,开始从20公里外的云台山景区泉瀑峡往村里搬运电线杆。一根线杆10米长、600公斤重,20个人同扛一根线杆,一路翻山越岭。山路狭窄拐不过弯,他们就地开山扩路;雨天路打滑,他们就在脚上缠上草绳。从春天到秋天,53根线杆硬是靠人拉肩扛被运到位。
吃水难,东岭后村群众要到2公里外的一处山泉挑水,可这眼泉一天一夜才能出4担水。2001年,武松锁多方争取,敷设输水管道4公里,建成2座蓄水池,家家户户通上管道。2003年,村民们第一次在家里用上了自来水。武松锁带领乡亲们开山挖石5年,铺成28公里长的盘山路基,2005年借助“村村通”工程,一条43公里长的水泥路连通了东岭后村和外面的世界。
“咱是党员,党员就得为群众办好事。要不,咱咋对得起党?”提起当年的壮举,张留根和武松锁一个想法:党员就该这么做。
小车不倒只管推
云台山镇兵盘村最近有件大喜事:镇里筹资修建的兵盘村到修武县西村乡金岭坡村的道路通了,兵盘村群众到金岭坡、东岭后村再也不用绕行30公里,这条路还可形成环线带动乡村旅游。听说要修这条路,73岁的兵盘村党支部书记郝太行主动请缨,义务协调,天天待在工地。他说:“只要群众能致富,小车不倒只管推。”
“小车不倒只管推”是深山老党员群体新时期的共同心声。
西村乡陪嫁妆村60岁的李随意在村里干了30年党支部书记,为了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他没少想办法。种过经济林,可村里土薄石头厚,又处风口,一年200天左右都是刮风天,刮七八级风是常事,一场大风刮过,山果就没了。试过饲养业,可村里离焦作市区和修武县城太远,路又崎岖颠簸,养的土鸡拉下山死不少,2001年他带头养了4000只土鸡,赔了2万元。
2000年我市决定开发青龙峡景区,为了让旅游道路修到陪嫁妆村,李随意先带领村民义务修了从西村乡双庙村到陪嫁妆村的10公里土路。有了路形、路基,他争取到一条直通村口的旅游道路。
旅游开发让陪嫁妆村民过上了好日子,可老林并不满足。他说,陪嫁妆村有三个自然村,只有离景区最近的陪嫁妆自然村致富了,并且傍着景区,水、电等基础设施也不愁了。可另外两个自然村还靠接雨水,电也不稳定,咋样让三个村共同致富成了他一直琢磨的事。
大山就是咱的家
有了出山路,年轻人纷纷下山打工、定居,这些年,村里人越来越少,只留下老弱病残守着大山。像张留根家所在的大横河自然村,目前只有两户人家三个人。
在山下居住的孩子们劝张留根下山,可他想都没想就拒绝了。
张留根有自己的道理:大山再穷,那是家啊!森林防火,没人咋行?发展乡村旅游,没人咋办?守土有责,我是党支部书记,我就有责任守护好大山,我就有责任让大山富起来。
多少年,一到春节,留在村里的老人都被孩子们接下山过年,但张留根和老伴选择留在山上。不是不想下山和孩子们团聚过年,可想到大山里一个人都没有了,他就心痛。这些年,他山前山后种了1万多棵树,每棵树都是他的宝贝。如今,云台山镇筹资修通了小横河自然村至北界村(豫晋省界)2.5公里的道路,形成横河村通向云台山镇一斗水村的镇村环线,发展乡村旅游有基础了,张留根盘算着咋样把年轻人喊回来。
与张留根一样,这些年来,武松锁过年也不曾离开大山。他对发展东岭后村有想法,可缺资金、少人气的现状让他万分着急。去年,东岭后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目,穿村而过的千年古道白陉造就其悠久历史,古道的马帮使其曾经呈现空前的繁荣。一遍遍抚摸着村中现存的古戏楼、观音堂、龙王庙、永禁赌博碑等文物古迹,老武说,要是发展起乡村游,这些可都能派上大用场。“这些都是宝贝啊,要是能招来项目就好了,俺村也能致富了!”耳朵越来越背的他扯着嗓门对记者说。
已经小有名气的一斗水村发展旅游的势头不错。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贾喜安说,现在,村里正忙着作好旅游上档升级的规划,特别注重在保护中发展,保护好老祖宗留下的好资源、好生态。过去,深山村羡慕平原村,现在,咱这深山村群众的日子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咱可得把家建设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