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加强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党员干部的群众观念和服务意识,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深入推进改革开放的时代要求,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强保证。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过好“信念关、群众关、名利关、担当关”,自觉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信念关。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共产党人必须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目前,“四风”问题突出,正是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信仰滑坡、丧失精神支柱和奋斗目标的表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因此,解决“四风”问题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要补足理想信念之“钙”。我们要牢记入党时的誓言,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始终把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作为人生永恒的追求,矢志不移,过好信念关,不断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提高。
群众关。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有些党员干部整日高谈阔论“人民公仆”“为人民服务”,但对来访或办事群众接待不热心、服务不尽心,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这是缺乏群众观念和服务意识的具体表现。过好群众关,就是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心中有群众,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过好群众关,就是以群众满意为标准,评价干部工作成绩的好与差、服务态度的热与冷。只有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办实事解难题,才能过了群众关,才能赢得群众的拥护。
名利关。改革开放以来,面对社会转型带来的种种诱惑,有些领导干部放松了党性修养,陷于追逐名利的泥沼之中,最终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党员干部应该牢记“两个务必”,加强政治修养,坚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珍惜党和人民的信任,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增强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过好名利关,就是工作中多想群众少想自己,多想事业少想名利,多想奉献少想索取,多想责任少想待遇,真正把心思和精力用在干事创业上,做群众信赖的干部。
担当关。敢于担当,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好干部标准之一,体现着一个干部的胸怀、勇气。当前,改革进入深水区,面临的困难与矛盾复杂多样、相互交织,甚至是前所未有。解决这些困难与矛盾,推进改革深入发展,要求党员干部必须具有为党尽责、为国奉献、为民分忧的担当精神,面对是非敢于旗帜鲜明,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难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拍案而起。有了担当意识,更要有担当能力。每一名党员干部应该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加强理想信念、党性党风党纪、思想品德教育,补精神之“钙”、强担当之“骨”,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切实提高自身的组织力、执行力、协调力和应对突发事件、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成为一名组织信任、群众拥护的担当型党员干部。
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每一名党员干部只有认真按照“三严三实”要求,在理想信念、作风形象、廉洁自律和能力提升等方面深入查摆自身问题,从容过了“信念关、群众关、名利关、担当关”,才能真正做一个无私奉献、清正廉洁的党员干部。
(作者单位:马村区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