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山 阳 城 上一版3
乡 关 何 处
廿年铸就青锋剑
木 兰
为开拓者放歌
远去的石佛滩
说 选 择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下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4年7月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乡 关 何 处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杨柏榕

  故乡是20世纪初英国福公司在豫北开煤矿、建电厂、修铁路形成的城市。我离开它30多年了。它带有民国时期风貌的街道,充满豫北乡土气息的习俗,像一幅历史画卷时常浮现在我眼前。这十多年它变化很大,我却很少回来。这次春节探亲,我想仔细地看看它的新面貌。

  初到的几天,我每天都在街头行走观望。它与我印象中的模样相比,真像换了个人。我那时常去的露天体育场、职工俱乐部、新华影院、剧院等,都连根拆除,改建成样式用途不同的新建筑。饭店、商店增加很多,街道两边一家接着一家;新高楼大厦,一座又一座散布城区。老城区市容变化太大,简直不敢相认了。只有残存的那些旧建筑,使我想起过去这里是什么样,它周围有哪些场所,道路通向哪里。新城区,是全新的地方,街宽楼高,气象恢宏,完全是现代化都市的景象。道路上不时出现的名牌汽车,展示着这座城市的富裕和时尚。看到故乡这些年来如此大规模地更新发展,作为久在异乡的游子深感惊喜,甚至庆幸它赶上了好时代。走得身体发热,想到这些心里也发热。

  接下来,我的感受就变得复杂了。回到故乡,一连几天都是雾霾密布。明明是晴天,太阳却异常昏暗,全城像是钻进了热气腾腾的澡堂。刚刚走过不远,回首身后的高楼大厦已经被霾遮住。浓浓的霾,让人透不过气,看不清物。过去那种蓝天白云,空气清澈,一眼就从街道这头看到那头的寻常街景,变成可遇不可求的“美景”了。以前街上,人们骑着脚踏自行车,现在这类自行车少多了。摩托、电动自行车在马路上疾驰。商店里传出高亢的音乐声、叫卖声,道路上汽车的急促喇叭声,让人感到耳痛。故乡原本是方圆不过二三公里的小城市,人们出门不是步行就是骑自行车,乘公交车的人都很少,走在街上,要不时与熟人打招呼。现在我到新城区游览,是在好友的陪伴指点下驾车前往的。友人们说,城市小时,很多当地人认为没有气派。后来城区像摊大饼似地疯狂扩张,转眼间从人口到地盘都扩大到惊人的地步。工作生活的半径大了,加上拥堵,大家又留恋小城市的便捷了。这几天我行走街上,竟没有遇到一个熟人,有身处异地他乡之感。

  生活习俗的变化也不难察觉。过去邻里同事朋友间,相互串门拜年的活动现在消失了。拜年由亲自登临变成了电话问候或短息发布。以往年里走亲访友常留在对方家里吃饭喝酒,家家摆桌待客的热气腾腾的场面不见了。如今大家会面、吃喝大都转移到饭馆、茶社等公共娱乐场所。我上大学期间和工作初期的20世纪80年代,那时回来探亲,与友人、同学会面交谈、吃饭甚至玩乐,大都是在朋友家或自己家里进行的。友人之间相互串门,都要与对方家中的其他成员见见面,真诚的问候,简朴的款待,彼此间有一股热络劲,浓浓的乡情弥漫在身边。现在亲友之间走动少了,商场和饭店的喧嚣取代了家中客厅的热闹,社交场面上的客套语取代了朴素实在的家常话,羡富炫富的味道时时浮出,原来淳朴的乡土气息淡化了。

  这次回故乡,我还明显地感到故乡那些独具地域历史色彩的东西大都看不到了。英国福公司高大宽敞的洋房院落,解放后曾长期用作市委招待所,到这里的名人要人往往在这儿下榻。这样重要的城市标志性文物和建筑,因地处在闹市,为建设商业楼盘从原址拆除。旧新华街是解放前城市的主道,街道两边主要是民国时期遗留下的建筑。那些砖砌门窗和墙饰图案,略带西式建筑风格。现在它已经拓宽改建,没有一点旧痕迹。还有一中的日字形大方院子,那是日本侵华时所建。解放后,家乡的第一所中学,就是以此院为依托建立起来的。方院内道路呈十字形,院内长满果木花草。其中一棵有碗口粗的桂花树,枝干旁逸斜出,宛如一个大盆景树。多年来,此院一直是这所中学师生心中不可取代的建筑符号。现在这个符号以及其他不少类似的符号,只能在旧影集里寻找了。

  当然,在这座现代的城市中,要想找到它过去的生活情景也不难。在离繁华街道不远的一片尚未拆迁的区域,那里房屋有的还是土坯墙,低矮窄小,没有规则地拥挤在一起。陈旧的木门窗,灰砖旧瓦,院落局促。狭窄弯曲的走道,连接着一家一户。在一个开着门的旧式瓦房前,我停了下来。一个古稀之年的老汉正在屋中扫地。屋里的陈设完全是20世纪70年代的样子,小条几、小方桌、两个靠背椅构成传统的正堂布局。条几上放着上发条的座钟,房子中间有一个煤球炉。卧室中摆着发黑的半截衣柜,只有两个抽屉的小桌子,一个木板支架床。搭在院里窄小的厨房内,木筷子笼挂在墙上,大水缸用木板盖着,一个小桌上放着小案板,调料和碗盘摆在两尺高的小橱柜内。老人抽的是竹烟袋,家内没有冰箱、洗衣机、电视。屋里没有天花板,电灯直接由梁上悬下来的电线吊着,开关是用绳拉的。这就是那个时代普通人生活的真实场景。

  “你在这里住多久了?”

  “几十年了。”

  “家具怎么不换换?”

  “还能用。年纪大了,花那钱干啥。”

  “现在盖了那么多新房,你怎么不搬走呢?”

  “这一片全部要扒了盖楼,俺等着拆迁呢。年纪大了,能凑合几天就多凑合几天。”

  探亲假在鞭炮声中匆匆而过。故乡的新旧影像却常常在我心中对比出现。它们所反映出故乡这些年变迁的得与失、喜与忧,让我深切地认识到:世上的道路很多,但是要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正确道路,却总是人类的现实难题。故乡,我人生的起点站,真切地盼望你能成为实现人们美好理想的当代桃花源,不要让游子心中的雾霾遮住归乡的路途。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