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水涛
实习生 李远杰
他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一辈子在黄土地里摸爬滚打,带领村民成立专业合作社,变粗放种植为集约化种植,探索了新型农业发展模式,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他就是河南菡香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福军。
近日,记者来到武陟县乔庙乡马宣寨村,探访王福军是如何在黄土地里大显身手,带领村民发家致富的。
走进马宣寨村,仿佛来到了江南水乡,道路两边是一片片绿油油的水田,成群的鸭子在水田里游弋觅食,水田周边沟渠纵横,一渠渠清水缓缓流进水田里。这些水田里种植的正是河南菡香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统一管理的无公害水稻。
2006年,王福军带领32户农民成立了马宣寨村第一家农业专业合作社,主要种植小麦和水稻。成立合作社以后,摆在眼前的第一个困难就是土地流转。很多百姓种了一辈子粮食,总觉得把土地流转出去心里不踏实。为了说服村民,王福军专门制作了调查问卷,为村民计算出每年每亩地的纯收入,并承诺土地流转到合作社后能得到更高的收益,最终解决了土地问题。
之后,王福军带领合作社实行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经营,采用统一供种、管理、施肥、收割、加工、包装销售的“六统一”模式,不到一年时间,就形成了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由于采用专业的种植管理模式,该合作社受到了育种公司的青睐,成了多家育种公司的繁种基地。在该合作社的仓库内,上百吨小麦堆积如山。王福军说,这些都是合作社今年为一些种子公司繁育的小麦种子。
长期从事农业种植的王福军清楚地意识到,只有提高粮食品质才能赢得市场。于是,王福军在土地上做起了文章。他请来农业专家对土壤进行检测,通过增加土壤中的微量元素提升土壤质量,在改良的土壤中种植水稻,使之在生长过程中能够汲取更丰富的营养,从而在品质上区别于普通水稻。在管理上,王福军建立了完整的生产、检测、销售档案,保证让广大消费者吃到安全放心的“绿色大米”。为了拉长产业链,王福军又投资600余万元,购进国际先进的大米加工生产线,兴建了精米加工厂,实行产业化经营,加工出能够保留全天然营养的成品大米,目前已形成菡香功能米、有机米、珍米、精米、糙米、粥米等15个品种。
经过多年发展,该合作社成员由最初的32户发展到309户,注册资金也由当初的3万元增加到了1000万元,流转土地2000多亩,成了国家级示范合作社。为了增强抗风险能力,2012年,王福军联合新乡市原阳县、获嘉县、新乡县的1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了焦作菡香沿黄稻米合作联社,将土地托管面积扩大到了6万亩,13家合作社之间实现了共享信息、技术、资金、人才、市场等资源,实现了由一家单干向握拳出击的转变。
随着菡香合作社的发展壮大,王福军更加挂念父老乡亲,将发展的成果惠及全村。他拿出部分收入作为村里的公益基金,完善村里的基础设施,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积极服务新农村建设。此外,王福军每月还为村里80岁以上的老人提供2.5公斤鸡蛋,弘扬孝道。
“合作社还要继续扩大种植面积,让更多的农户享受到发展成果。另外,我们还要拉长产业链,做强河南大米的品牌,使河南大米走向全国。今年,合作社投资建设的菡香研发大楼已经奠基,我们还将购进先进的研发仪器,引进农业高科技人才,开展优质高产水稻品种选育和引种筛选,建立河南沿黄优质水稻主导品种,建立标准化的无公害水稻试验基地,创建集‘产学研、育繁推、产供销’于一体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王福军说。
记者手记
河南著名商标、河南省名牌产品、绿色食品A级产品、“马宣寨”大米地理标志……这一系列荣誉,无不是对一个农民劳动成果的最好赞誉。在这片土地上,王福军不仅实现了个人成功,还带领群众致富,实现了人生的价值。
王福军,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能取得这样的成功,首先离不开他的勤劳,更在于他的敢想敢干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正是王福军对市场的准确判断和对合作社发展方向的合理把握,才使他在黄土地这个大舞台上大显身手。王福军的成功,也为当地的农业发展给出了启示:只有使农业适应时代的需要,才能在农村的广阔天地里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