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传胜
朴实的脸庞、真诚的笑容、谦逊的态度,在患者的眼里,他没有一点架子,就像邻家兄弟一样亲切、自然。
从医20多年来,他给无数患者送去健康,让许多家庭重拾欢笑,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大医为民”的内涵。
他,就是焦作同仁医院骨科主任李光明。
“不想做名医的医生不是好医生”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做名医的医生不是好医生。”李光明不仅是这么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1992年,从医校毕业的李光明被分配到我市一家远离城区的医院,成为一名外科医生。由于科室接诊的大多数为骨科创伤患者,于是他将骨科创伤作为自己的专攻方向。
对于骨科医生来说,常规的手术以及一些外伤处理并不算难,难度主要集中在脊柱外科、关节外科、显微外科。为了在骨科领域取得更大的成就,2006年,他下决心考研。经过一番努力后,他终于被南通大学录取,专业为关节外科。3年里,他跟随导师开展了不少极具技术含量的关节疾病手术,为不少患者解除了痛苦。
毕业后,他在一家大医院的手外科工作了近3年,并在断指再造等显微外科手术方面有了一定造诣。熟知显微外科手术的人都清楚,要想把一根根细如发丝的血管和神经在显微镜的辅助下连接起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此,他买来材料在实验室里不停地练习,使自己的显微外科技术得到快速提高。
在骨科专业,脊柱外科最具挑战性,技术含量高、手术风险大。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他经常反复看一些骨科专家的手术视频资料,弄明白每台手术的细节。如今,他用精湛的技术使许多患有脊柱疾病的人重新挺起了脊梁。难怪有人这样评价李光明:“你真是一个多面手,骨科病在你这里基本上都能治。”
经过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超越,如今的李光明已成长为我市骨科领域为数不多、技术全面的医生之一。
“要让患者花小钱看大病”
“患者以生死相托,这是多么大的责任。”这么多年来,李光明一直把患者当成亲人,时刻守护着他们的健康。
前不久,博爱县一个小伙子从高处坠落,造成腰椎体爆裂性骨折,并伴有双下肢不全瘫。如不及时治疗,将造成其下肢瘫痪。当时,李光明已下班回到家中。接到急诊电话后,他二话不说,立即打的赶往医院。经过连夜手术,这位患者最终得到康复。
“能尽快手术,就尽快手术;能做小手术,就不做大手术;能不做手术,就不做手术”。自从医以来,李光明始终替患者着想。
去年,家住修武县的孟先生因摔伤导致全身3处骨折。到该科就诊时,他没有问怎么治疗,而是问需要花多少钱。李光明经过了解后才知道,孟先生家全靠他一个人挣钱,生活拮据。为了能省点儿钱,他让家人问了不少医院,高昂的医疗费让他承担不起。最后,他经过打听得知,焦作同仁医院对于新农合患者,是按照县区医院标准执行报销比例的,费用相对低廉,便前来就诊。随后,李光明选择了价格便宜的内固定材料为他实施了内固定术。出院时,孟先生感激地说:“我没来错医院,焦作同仁医院真是处处为患者着想。”
像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前段时间,家住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的贺先生在盖房子时从3米高的地方掉下来,导致腰椎爆裂性骨折以及右脚跟骨折。手术中,李光明没有用单根价格为上千元的螺钉,而为他用了单根价格仅为20多元的穿钉,仅此一项就为他节约了3000多元的医疗费。
“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知道农民看病不易。作为一名医生,我要尽最大努力,让他们能看得起病。”李光明如是说。
“给年轻医生机会,比什么都重要”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作为科室主任,李光明在不断攀登医学高峰的同时,还注重人才的传、帮、带工作。为了培养年轻医生,李光明不但严格要求年轻医生认真学习理论知识,还无私地把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传授给他们,从而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
有一次,该科一名年轻医生开出的医嘱不恰当。他看到后,立刻找到这位医生,先将错误指出,然后进行严厉的批评,最后提出恰当合理的意见,使这名医生心服口服。平时,他经常带领年轻医生学习业务知识,一起探讨病例、一起查房。在一次查房时,一位年轻医生准备给患者使用二代抗生素,被他当场制止。查完房后,他向这名医生讲述了抗生素应用知识、国家相关政策及焦作同仁医院的要求。这名医生听后激动地说:“我没有来错地方,只有在这里我才能学到更多的本领。”
“对于年轻医生来说,给他们机会,比什么都重要。”李光明坦然地说,“在不少行当,都有‘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说法,但在医学界需要后来者居上,只有这样,医学事业才能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