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国利
郑焦城际铁路今年年底通车,桃花峪黄河大桥建成通车,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今年汛后通水,城市水系建设顺利推进……
借势精心谋划的十大建设,焦作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交通更便捷。焦作将拉近和郑州、洛阳以及晋东南的距离,依托郑州发达的交通网和国际航空港的优势,让焦作在承接产业转移、融入国际大物流方面占尽先机,全球的人流、物流、商品流、资金流等会使焦作受益;可以使焦作更好地融进晋东南城市群,依托山西煤气资源,为焦作的经济发展和民生建设建立牢固的能源基础。
城市更宜居。城市水系建设和绿化景观带工程、生态治理恢复工程让焦作尽显“半城青山半城水”的国际旅游之城、山水园林之城、生态宜居之城的城市风范。
经济更发达。新区和产业集聚区10亿元以上项目和焦作海关及综合保税区建设将有力地促进焦作经济的产业升级,提升焦作商品的国际竞争力。
发展更稳健。能源项目建设将使焦作的企业不再受煤、气、油、电掣肘,群众的衣、食、住、行会更舒适,源源不断地能源保障让城市的肌体更健康,更有活力。
民生更发展。城市风貌强化文化传承创新,融入现代元素,发展有历史记忆、怀川特色、民俗风貌的美丽城镇,促进自然与人文、现代与传统交融,把城市打造成为历史底蕴厚重、时代特色鲜明的人文魅力空间。
转型之思——找准支点撬全局
如今的焦作,鲜见煤炭之城的影子;新城区绿树成荫,花木盛开。
这些年,焦作国民经济运行日趋平稳,发展平台愈加夯实,农业生产连年高产,工业结构持续优化,城市面貌不断改观,社会事业全面进步。重点项目建设、农业机械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公共财政改革创新等30项工作走在全国、全省前列,为转型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提供着可资借鉴的经验。
焦作昔日的“黑色印象”已成回忆。“灰暗的天空下,黑色的煤山,黑乎乎的煤矿工人,撒满煤灰的道路和建筑”,这些已成为衬托城市成功转型的参照。
对此,焦作人看得很清楚:城市转型是思维方式和发展方式的转型,更是整个城市经济体的系统转变。焦作转型模式是一个难以复制的样本,但提供了一个思路:资源型城市转型不是单纯经济转型,而是整个城市系统的转型。
作为新兴旅游城市,焦作人更喜欢把挖煤的历史作为忆苦思甜的谈资,他们喜欢一分为二地把过去比作“黑色”,把现在叫做“绿色”。“黑色”和“绿色”,成为焦作城市转型的有力说明。
焦作有100多年的煤炭开采历史。最早是英国福公司在这里办厂办矿,并于1903年修建运煤铁路——道清铁路。在焦作采煤业的百年历史里,煤炭主导了这个城市的思维:因煤而生,因煤而兴。从1956年建市之初,焦作就以煤炭工业为基础,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到1995年,资源型企业有1233个、从业人数8.8万人,资源型企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在90%以上。
像很多资源型城市共同的命运一样,发展的脚步被绑在资源行业的车轮上,一荣俱荣,一损俱损。1995年之后,煤炭行业整体面临的困局,也让焦作遭遇到巨大打击。这个打击恰恰为焦作的城市转型提供了思维转变的契机,让城市转型成为整个城市的共识。从1999年开始,焦作市委、市政府作出“做强做大铝工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骨干企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利用农业资源,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全市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战略决策。
像所有改革一样,城市转型需要历史机遇。焦作人也不回避历史机遇的千载难逢。焦作抓住了煤炭行业不景气的机遇,又抓住了旅游向山水游转变的机遇。焦作的成功,难以复制就难在此处。
像所有改革一样,城市转型是系统工程。
十大建设——抓住转型示范切入点
面对转型这样一个相对抽象的理念,任何一个地方的转型发展都不会单一,而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
由此而言,旨在增强焦作基础支撑能力、构筑焦作转型发展新优势的十大建设之于焦作转型,不仅是切入点,更像是一个事关全局的突破口,一刻也不能放松。
转型,更像另外一种意义上的转身。国人经常讲闪转腾挪,既然是转身,必然会有一个基点,如若再找到支点和切入点,闪转腾挪则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于正渐次展开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宏伟蓝图的焦作而言,此语尤甚。然而,转型示范,绝非易事,需要思路上有大突破,作风上有大转变,产业结构上有大调整,企业创新也要再发力……
由此,十大建设强势出炉。
十大建设作为焦作转型发展、科学发展重大战略的延伸和拓展,涵盖了工业、农业、第三产业、基础设施、民生建设等方面,具有投资量大、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显著特点,对拉动消费、带动就业、培育可持续竞争力,对聚合资金、技术、人才和生产资料等生产要素,对增强资源配置的规模效应和倍增效应,具有重要作用。
包括铁路、公路、能源、水系、生态、信息化、新区和产业集聚区、教育事业、文化体育事业、保税区物流园区在内的十大建设,总投资831.7亿元。
如今,在焦作这片生机勃发的热土上,十大建设成为转型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有力支撑,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和美好愿景。
十大建设——民生画卷惹人醉
龙源湖一泓清水,山阳城几多灵动。为让山阳大地更加靓丽,真正实现焦作的绿色发展,焦作不仅引得灵泉水“激活”龙源湖,还以十大建设为引领,精心勾画水系蓝图,综合治理北部山区……结出了一颗颗喜人的民生硕果,描绘出一组组和谐的民生画卷。
看,龙源湖正在水系规划的推进中脱胎换骨——
就在不久前,一度被称为“山阳之肺”的龙源湖公园,面临着淤泥沉积、湖水干涸的尴尬。而如此尴尬,几乎每隔数年就会上演。十大建设中的水系规划,为拯救龙源湖赢得了良机。在“外部大联通、内部大循环”的科学思路引领下,龙源湖首先被纳入水系“内部大循环”之中,于是才有了“引得灵泉水,激活龙源湖”的美景重现。
碧波荡漾、水鸟嬉戏的龙源湖,怎能不让市民流连忘返。
“十大建设是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让老百姓能在第一时间看到城市的美丽变化。”市民张建设说。他说,龙源湖的美景重现,让他对十大建设更加充满期待。
那么,十大建设中,还有哪些民生亮点在闪现?
看,北部山区综合整治,正在让北山真正告别私挖滥采带来的满目疮痍,逐渐成为山阳城的一抹青山;
看,城市游园建设效果初现,一个个绿意盎然、鲜花盛开的小游园,成为市民休憩的乐园;
看,桃花峪黄河大桥一桥飞架黄河天险,既是一道风景,更标志着焦作更快连通外界的通衢梦渐渐实现;
市民李静说得不错,十大建设扎实推进、美丽的焦作日新月异。我们的城市,正在稳步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十大建设——抓住示范促发展
十大建设对于转型爬坡中的焦作来说,有多重要?市委书记孙立坤说:“这是事关焦作长远发展的重大工程,建成后将增强基础支撑能力,构筑转型发展新优势。”
在十大建设中,铁路、公路、水利、能源、海关、体育设施、信息化、生态等基础设施建设所占比重最大,着眼的是对人流、物流、信息流等现代经济要素的吸引能力与对外辐射能力,着眼的是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支撑能力,着眼的是焦作生态文明重构、美丽焦作建设,着眼的是城乡一体化的长远发展。作为焦作十大建设之一的焦作海关的建成投用,对焦作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优化投资环境、便利企业通关、促进企业转型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对整个豫西北地区开放型经济的发展也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曾几何时,焦作的产品要出口海外,就得到天津、大连、上海、广州,外地报关不仅耽误时间,也浪费钱财,更阻挡了许多企业走出海外的前进脚步。建设海关是焦作人多年的梦想。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需要海关,发展外向型经济离不开海关,诸多进出口企业热切期盼在家门口建设海关。
2013年5月7日,焦作海关顺利通过海关总署批准,正式挂牌开关,实现了焦作人把“国门”搬到家门口的美好愿望。与其相配套的附属设施建设也马不停蹄,河南德众保税中心一期工程已正式投用,焦作通港物流园区有望今年10月投运。
谁不喜欢青山绿水、鸟语花香?谁不渴望呼吸到清新的空气、喝上甘甜清洁的水?谁不希望子孙后代远离环境污染的困扰、过上高质量的生活?焦作十大建设之生态建设,造福眼前、利及长远。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是抓手、是关键,创建过程既是着眼当前求突破的精益求精,也是立足长远打基础的鸿篇巨制。136家市直机关单位组织人员用汗水浇灌出一片片新绿,1年完成2400亩栽植任务;30家重点企业实施标准化作业,实行挂牌责任制……上下一条心,成就大业绩。
郑焦城际铁路是省部合作重点项目,是国家发改委批复的《中原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网规划(2009-2020年)》重要构成部分。铁路全长约77.8公里,焦作境内线路长约52.9公里。项目总投资92.1595亿元,其中焦作按照省部合作协议需出资10.5718亿元。一桥飞架,气势如虹。用钢8万吨的郑焦城际铁路黄河大桥英姿初现,宛若一条红色巨龙横跨黄河两岸。铁路计划今年年底全线建成通车。如此投资巨大的宏伟工程,万众瞩目;半小时坐高铁去郑州,令人期待。
被焦作人比喻为焦作的“南水北调”工程的引黄入焦工程,将一渠酣畅的清流直送城市水系,向正在修建的灵泉湖、翠云湖和新河供水。引黄入焦工程投用后,年可引水3300万立方米,新增灌溉面积15万亩。通过城市水系建设,焦作城区可形成贯穿东西总长48公里的水体景观和南北总长50公里的带状公园,城区将新增水面1.8万亩。届时,一个泛舟河上、人水相依的宜居之城,一个碧波荡漾、河清水秀的中原明珠,一个水在城中、城在水中的新焦作,将展现在我们面前。
“建设美丽河南,是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具体行动。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长期努力干下去,一定会重建一个天蓝、地绿、水清、富饶的美丽焦作,为美丽河南建设尽力。”孙立坤自信地说。
十大建设——务实重干治歪风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置身十大建设的每一个焦作人,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都应该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十大建设,等不来、靠不来、想不来、喊不来,唯有靠实干的精神、实干的作风和实干的行动,踏踏实实地干出来。作为党员干部,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理应对自己有一个更高的要求。豪言壮语不多讲,甩开膀子干一场,干就干他个轰轰烈烈,干就干他个荡气回肠。
非常之事,须有非常之勇,须下非常之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不真抓实干,任何蓝图都是纸上谈兵;不努力工作,一切梦想都是一枕黄粱。
要有实干的办法。市委研究实施了推进十大建设的“七个一”工作法,即一大建设、一套班子、一本台账、一周一例会、一月一通报、一季一观摩、一年一考核,要严格落实到位。实干,就要敢于负责。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把官帽看得轻一点,把责任看得重一点,多一些从政不勤之忧、能力不强之忧、律己不严之忧、贡献不大之忧,始终以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态度,不断抓好工作谋划和落实。
要有实干的效率。要诚实、唯实、落实、扎实,在岗一分钟、干好六十秒。市委明确要求,各级领导干部都要自觉做到“五个不让”:不让事情在自己手里耽误,不让工作在自己手里中断,不让文件在自己手里积压,不让错误在自己手里出现,不让单位形象因自己受到损害。“五个不让”,是实干的体现,是效率的保障,也是检验各级领导干部责任心的试金石。
要有实干的纪律。市委明确规定,对利用工作之便吃、拿、卡、要的一律免职,对参与赌博的一律免职,对借考察学习名义公款旅游、游山玩水的一律免职,对上班时间到茶社打牌、下棋的一律免职,对上班时间到娱乐健身场所唱歌、洗浴、捏脚、游泳的一律免职。“五个一律免职”,不留情面,态度坚决,剑指歪风,刀劈邪气,旨在为十大建设踢开“绊脚石”,赶走“拦路虎”。
以十大建设为载体的焦作转型之路,给人许多启示。目前,焦作正处于克难攻坚、不进则退的转型“爬坡期”,受产业结构、要素资源、地方财力等影响,经济转型是一个长期、艰巨、复杂的过程。但是,经济转型前景光明,建设经济转型示范市已经成为焦作全市上下的共同行动,目前各项工作正在加快推进。
如今,在怀川这片生机勃发的热土上,十大建设如火如荼,风起云涌。十大建设是焦作转型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有力支撑,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和美好愿景。我们相信,以产业集聚为基点、以重点项目为支点、以十大建设为切入点的焦作转型路径,定能强力推进“三化”协调、促进“四化”同步,构筑起转型发展的新优势,建设美丽焦作,造福焦作人民。
可以预见,一个泛舟河上、人水相依的宜居之城,一个碧波荡漾、河清水秀的中原明珠将展现在人们面前。那时,焦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一定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