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山阳城 上一版3  4下一版
乡思如缕忆老牛
喜欢蓝
怀念母亲
讲述焦作好故事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4年7月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乡思如缕忆老牛

作者:□陈洁扬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我生在江南楝墅港,长在运河古道旁。长长的跨河大桥、鳞次栉比的枕河人家、平整润亮的青石板路……都曾经刻录着我童年的足迹。

  运河岸边漫长曲折的堤埂,尽管被世世代代乡亲们踩踏得坎坷不平,但大路通天,从杭州一直绵延至京城。富饶的江南米粮、矿藏以及土特南货,都由帆船、轮船拉着长长的一连串拖船,川流不息、日夜不辍地运往京都。大河朝天,承载着漕运重任,已然流淌了两千多年的悠悠岁月。一代代纤夫们的脚印交叠在运河古道上,从隋唐到宋、元、明、清,到民国,到解放,片片白帆漫卷着历史风云,高亢的船歌折射出民心民声。

  儿时,我赤脚走在河边堤埂上。天高、水长、稻花香,土生土长的孩子也风光!虽然难觅“短亭接长亭”的诗意景观,而梁祝“十八里相送到长亭”的缠绵也只是宛转在优美动听的戏曲里,然而那茅草苫盖成圆形尖顶的水车屋倒是随处可见。水车屋虽然简陋,却也古朴清雅,一派别致的田园风光。其周围野芳溢香,蝉噪蛙鸣的,很美。水车屋有支柱四根,四面通透,中间直立着一根粗壮坚实的大转轴,与旁侧三根扁平有型的木杠相连,木杠向下张开成伞形,固定在一个用弧形木板拼接成的硕大圆盘上,形成一套锥形机械装置,并连接河边的水车。水车也叫戽斗,还叫龙骨车,由一片片大约七八寸见方的木板相衔接而呈长龙状,安置在一个长长的木槽里,通过动力向上汲水。运转时,把转轴连杆系在一个弓形的短棍上,短棍套在牛肩上。牛的双眼要戴上用两爿大竹片做成的“眼镜”,遮挡视线,以便让牛心无旁骛地转圈拉水车,把河水源源不断地汲向干涸的田野。

  看着老牛从早到晚在鞭声里漫无目标累死累活默默地原地画圆,不禁辛酸地想起把受压迫的民众比作“当牛作马”,实在太贴切太形象了!这也让少不更事的我能悟出一些“愁滋味”来。一鞭脆响,老牛心惊加速,而我似乎也挨了一鞭似的,心悸心痛起来。

  不过,炎炎夏日,水车屋倒也是个清凉的好去处。肩挑负重的路人途经这里,正好歇脚纳凉。水车屋八面来风,还时有幽幽荷香飘来,清新惬意。水车盘上可坐可躺。老牛悠悠然转圈,伴和着水车有节奏的吱吱呀呀声以及戽斗汲起的哗哗水流声,躺在上面的人简直如游云中,此乐何及!

  人们对牛既有美誉,也有恶谥。人们艳羡那些有能耐之人时会脱口夸其真牛!其实,老牛供人役使,吃力不落好,何曾牛过?可是人们也常用对牛弹琴、牛不入耳来讥诮那些悟性差不开窍之人。这样借牛骂人,也太不厚道了!我们不妨换位思考一下:这一成语去掉对牛的蔑视之外,是否只剩下对于弹琴者拙劣表现的讽刺了?而对于美妙动听的音乐,牛何尝不入耳呢?且看牛背上牧童吹起短笛时,老牛不也在脚踏节奏摆耳甩尾地表示欣赏吗?最令人不解的是,这么温良敦厚的牛怎么也会忝列在“牛鬼蛇神”之类形形色色的坏人之首呢?

  俱往矣,逝者如斯,乡思如缕。梦入水车屋,感慨系之,为牛抱屈:

  河水汤汤向东流,我汲清流灌田畴。

  双目被障无所见,一鞭驱使有何求?

  蹄声“得得”无晨昏,路“远”迢迢哪尽头?

  汲水灌田保丰收,抗旱独累我“汗牛”!

  忠心不二事主人,青草一把慰平生。

  拼将全力博美名,谁知恶语强加身。

  你说我牛我就牛,你骂我笨我还忍。

  是非善恶终有定,泾清渭浊哪得混?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