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手机腾讯网进行的一项调查(8796人参与)显示,60.9%的受访者最终志愿来自于自己意志。受访者最看重的学校特质是“985”和“211”。63.4%受访者认为有必要在中学阶段,开设专门介绍国内外大学特色和各学科历史、前景的课程。
参与调查的受访者,5.2%为研究生及以上学历,18.9%为本科学历,32.8%为专科,19.7%为高中,23.3%为初中及以下。
学校优先?专业优先?还是城市优先?
高考考生们在选择学校时看重学校哪些方面?
调查中位于前三位的有:“985”“211”(46.5%),心仪专业的水平(35.1%),学校所在城市(24.6%)。此外,国际国内的大学排名(23.5%)、学校的硬件条件(20.7%)、学校社会声誉(15.9%)、学校对学生的重视程度(14.3%)、政商界校友的影响力(6.5%)、学校硕博点数量等(4.5%)和学校建校史(4.1%)等因素也在考生的考虑范围中。
调查中,对于自己的目标学校,41.3%受访者坦言并不了解,35.5%受访者觉得“一般”了解,仅23.2%受访者表示比较了解。进入大学后,78.9%受访者认为学校和想象中的差别较大,另有9.9%受访者觉得“不好说”,仅11.2%受访者表示学校和想象中“差别不大”或“无差别”。
3年前,湖北的于浩“稀里糊涂”地报考了北京某所大学金融专业。“当时考虑学校在北京,并且金融专业也是这所学校的重点学科。但来之后就傻眼了。”原来学校在北京郊区,并且住宿条件离学校宣传中的相差甚远。在大二的时候,于浩转到了该校土木工程专业,“因为金融专业的课都太水”。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袁桂林认为,高中生进入大学之后的失落感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一是高校招生宣传有误,有不实之词,甚至有欺骗性信息;二是学生对所报学校各方面情况缺乏了解,或期望过高;三是高中和大学相互联系交流太少,各自封闭造成的。
对于这种现象,有关学者认为高中教育也需要自我反思。每一个考生花12年时间去提高成绩,而花在兴趣甄别、未来发展目标设计方面的时间,又有几时?
调查显示,63.4%受访者认为有必要在中学阶段,开设专门介绍国内外大学特色和各学科历史、前景的课程。对此,其余36.6%受访者认为“没有必要”。
(据《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