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付占峰)近年来,市财政局按照市委“凝心聚力、转型攻坚、争创一流、绿色发展”的总体要求,在收支矛盾非常突出的情况下,不断加大科教事业发展资金投入力度,通过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通过支持科技创新,带动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
努力增加财政投入,保障教育优先发展
足额安排教育资金,保证法定增长要求。全市教育投入连续两年圆满完成法定增长要求和省定教育支出比例目标。今年,市财政安排教育支出3.7亿元,较去年增加4350万元,增长13.3%,符合法定增长要求。重点保障学校公用经费、学生免学费和奖(助)学金发放等民生政策落实,保障民办教师养老补贴按时足额发放。支持薄弱学校改造和学前教育行动计划。今年,市直高中生年均公用经费标准由230元提高到790元,保证学校正常运转。在全省率先对中职学校实行生均经费拨款制度,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同时,安排教育基建投资1.4亿元,支持学校维修改造、设备购置和学校建设,改善办学条件。
加强经费监管,提高资金绩效。全面推进经费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切实提高资金使用绩效。一是坚持依法理财、科学理财,建立健全经费管理制度。二是强化预算管理,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提高预算执行率。三是加强财务监督和绩效评价,强化对重大项目的审计,逐步建立健全教育经费绩效评价制度。四是加强基础和基层工作,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作用,着力做好基础数据的收集、分析和信息化管理工作;完善支出标准,健全财务管理制度,规范学校经济行为,防范财务风险。
支持科技创新,推动经济转型
今年,市财政局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安排科技资金6000万元,较去年预算翻一番,努力通过科技创新推动转型示范市建设。
集中财力,突出重点。科技项目资金集中用于扶持重大项目,“好钢用在刀刃上”,集中扶持全市纳税100强和科技创新能力100强企业及我市传统优势产业的重大科技研发,扶持市场应用前景明确、有重大科技需求、能明显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项目。采取担保、贷款贴息、风险投资等多种扶持方式,充分发挥政府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健全项目评审机制。进一步完善现有项目评审和企业创新能力评价办法,采取专家评审,部门会审(科技、发改、财政、工信、审计、国税、地税等部门参与)等评审办法,同时加大销售收入和纳税额在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权重。
建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积极探索科技项目资金绩效评价体系模式,将企业纳税情况、亩均效益、发展潜力、市场容量、技术先进性、企业融资能力及企业家素质等因素作为对科技项目资金绩效评价的主要指标,提高资金使用绩效,促进财源建设。
探索引进第三方评价办法。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公开招标,引进中介机构,对科技项目资金使用绩效进行科学评价。以税收和亩产效益论英雄,对绩效评价效果好的给予奖励,优先安排下年度科技项目计划申报。绩效差的,今后3年内不予扶持,切实提高科技经费使用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