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阿佤人民唱新歌》的诞生地,这是云贵高原上“一地连三国”的西南边陲,这是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少数民族自治地区…… 今年6月中下旬,作为市民政系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组成部分,中华慈善(焦作)医院的医疗队来到这里,于是——
本报记者 陈作华
A
慈善脚步到边陲
走进滇南,走进边陲,走进佤山……2014年6月中下旬,我省唯一冠名“中华慈善医院”的河南省第二慈善医院,把“微笑中国·慈善同行”的脚步延伸到云南省中缅边界的茫茫群山之中。在近20天的时间里,他们给三个民族自治县的32名佤族、拉祜族、哈尼族、彝族、满族、白族等少数民族贫困家庭唇腭裂患儿和一名缅甸患儿带来了新的笑脸。
在实施“微笑列车”“重生行动”等大型慈善医疗救助项目的过程中,河南省第二慈善医院培养锻造了一支业务娴熟、技术精良的唇腭裂医疗团队。为发挥这支医疗队伍的技术优势,让更多的唇腭裂患儿重绽笑颜,该院于2012年启动了“微笑中国·慈善同行”行动,相继把慈善医疗救助的脚步延伸到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此次远赴滇南开展贫困家庭唇腭裂儿童慈善手术康复项目,系市民政、慈善系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具体举措。为保证该项目的顺利实施,焦作市慈善总会常务副会长王甫,焦作市慈善总会副秘书长、河南省第二慈善医院郝杰兵先期来到云南省普洱市,与当地政府和慈善机构接洽联系。同时,他们积极争取社会爱心援助,使该项目得到了深圳清华紫荆校友会的资助。
普洱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是云南唯一“一地连三国”的地区。该市地处云贵高原西南边缘,全境群山连绵、江河纵横,所辖的9个县均为少数民族自治县。
西盟佤族自治县,是此行开展慈善手术的第一站。该县地处中缅边界佤山深处,是一个集“边、少、山、贫”为一体的国家级重点扶持县,也是一个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跨越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县。全县人口仅有9万余人,少数民族则多达24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5%以上。由于该县经济社会发展起步晚,社会发育程度低,贫困面大且程度深,因此居住在深山的唇腭裂患儿大都未能得到医治。
要让唇腭裂儿童享受到慈善医疗救助,首先要找到这些孩子。然而,山高路远,语言不通,成为横亘在慈善手术康复项目面前的第一道难关。河南省第二慈善医院副院长王栋、院长助理樊小龙等提前赶到西盟,投入到走村入寨的宣传动员和病源筛查之中。
B
为了孩子的笑脸
为实施这次“微笑中国·慈善同行”行动,河南省第二慈善医院派出技术骨干奔赴滇南。院长郝杰兵来了,副院长张景霞来了,唇腭裂治疗中心主任陈协利来了,最有经验的麻醉师来了,手术室护士长来了……为数十余人的医疗队携带手术器械、麻醉药品、心电监护仪等医疗设备奔赴滇南偏远山区,借助当地医院为贫困家庭唇腭裂患儿开展免费矫治手术。
为尽可能让更多的唇腭裂患儿重绽笑颜,医疗队千方百计为患儿创造手术机会。在西盟佤族自治县,两岁半的拉祜族女孩娜莫心电图呈现三联率,这表示心脏传导有问题,做全麻手术有风险。而该医院没有心脏彩超,无法对其心脏结构及其功能做出更为精确的评定。陈协利没有轻言放弃,他用一种土办法来观察孩子的心脏功能。
孩子在楼梯间跑了十几个来回后,没有缺氧和不良反应,陈协利作出决定:排入明天第一台手术。“缩短麻醉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陈协利对手术提出要求。他和麻醉师、器械护士默契配合,顺利完成手术,且手术时间比平时缩短了30分钟。
在西盟县的七八天时间里,陈协利每天早出晚归。他7时就来到县医院病房查房,8时参加科室交接班会,9时许进入手术室。而等他走出手术室时,通常已是傍晚时分。每天五六台手术,他和一同前来的麻醉师、器械护士的午饭都吃在手术室里。午饭都是盒饭,而且吃饭时间都是利用两台手术的间隙,经常是在下午一两点才吃到午饭。
慈善手术康复项目启动仪式举行之后,郝杰兵亲自主刀给唇腭裂孩子做手术。在为期一周的时间里,西盟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的23名少数民族唇腭裂患儿告别了原本残缺的面庞,其中年龄最小的患儿出生仅62天。在接受手术的孩子中,还有一名来自缅甸佤邦地区的唇腭裂患儿。
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是慈善手术的第二站。医疗队共计为10名来自大山深处的哈尼族、彝族、白族、满族贫困家庭唇腭裂患儿实施了免费矫治手术。陈协利等克服困难,还为一名年仅一岁半的先天性面横裂彝族患儿实施了修复手术。
C
佤山路上写真情
西盟佤族自治县,是阿佤人民唱新歌的诞生地。当地人习惯于把这片山区称作佤山。全县76%的人口,都散居在茫茫无尽的佤山深处。
当地民政部门提供的患儿名单中,哪些符合手术条件,还需要逐一进行医学检查。一周时间里,河南省第二慈善医院业务科的工作人员先后走进4个乡镇的30多个村寨,登门入户进行政策宣传和病源筛查。
6岁的佤族唇腭裂患儿岩春,家在边境线上的一个自然村寨。岩春的母亲是缅甸人,生下这个唇腭裂孩子后便回了娘家,从此一去不复返,而岩春至今还没有上户口。因为面容残缺,寨子里的孩子不跟他玩耍,还常有小伙伴欺负他。
从县城到岩春家全是盘山公路,开车需要4个多小时。樊小龙一行8时出发,赶到岩春家里时已是13时许。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呀,仅有20多平方米的土坯房里,除了简易的床板外,再没有其他家具。岩春已经懂事,他虽然不会讲普通话,但眼神流露出一种渴望摆脱残缺面容的期盼。然而,不凑巧的是,岩春的父亲不在家。
孩子的眼神和家里的窘况深深刺痛了樊小龙的心。第二天,樊小龙再次来到岩春的家,通过当地干部做翻译,向岩春的父亲宣讲慈善医疗政策。起初,岩春的父亲死活不信世上还有这种天上掉馅饼的事情。樊小龙拿出各种证件和以往手术的画册给他看,经过近一个小时的讲解,岩春的父亲才同意让孩子接受手术。
佤山多雨。樊小龙在和该医院业务科工作人员于帅前去4岁的佤族唇腭裂女孩娜妥家的那一天,一路上大雨滂沱。汽车因路滑无法行驶,他们踩着泥泞小路徒步而行。走到一个水洼处时,不慎踩到泥埂上,二人在相互搀扶时双双摔倒。
于帅的右手被划破,几公分长的伤口血水、泥水混在一起。他用随身携带的矿泉水简单冲洗一下,用餐巾纸压住伤口,十多分钟后才止住血。樊小龙则扭伤了腰,躺在泥水里站不起来。近半个小时后,他才勉强直起了腰。可左腿麻木,不停使唤。休息了一会儿后,他找根棍拄着,在于帅的搀扶下又向几公里外的山寨走去。
在走村串寨开展慈善医疗宣传和病源筛查过程中,他们所遇到的困难何止是山高路远。有时误了吃饭时间,他们只好吃“拌饭”,即把辣椒、苦瓜等捣烂后拌上食盐就着凉米饭吃。起初的日子里,他们都遇到了水土不服的情况。于帅在到西盟的当天下午就发生急性肠胃炎,上吐下泻,发烧至39度为了不影响工作,他在宾馆房间里连夜输液。樊小龙腰部扭伤后,在3个部位打了封闭针,又接着奔波工作。
“自己苦点儿累点儿不算什么,多做一台手术就是多拯救一个孩子、一个家庭。”樊小龙说,“我这次到这里来,看到偏远山区还有一些人生活如此贫困,自己的心灵深受震撼,对慈善事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D
撒向佤山都是爱
娜妥,一个3岁的佤族女孩。记者随医疗队前去家访时,看到的不仅是孩子嘴巴上大大的豁口,还有那竹片当墙、石棉瓦当顶、四壁空空的家。
娜妥的家位于西盟佤族自治县大山深处的勐梭镇里拉村,这里去年才通电通水。家里虽有5亩山地,但都是靠天收,亩产稻米只有100公斤。“娃子嘴上的病,想治,但没钱,所以一直没去过医院。”娜妥的父亲说。记者注意到,娜妥和她的父母都打着赤脚。
“手术不花钱,吃住还免费,我和孩子他爸听到这样的消息后,高兴地一夜都没睡。” 娜妥的母亲说,“医疗队来了,就像佤山飞来了金凤凰,给我家带来了吉祥。”
“手术的那一天,就是孩子的第二个生日,他们将迎来新的人生。”西盟佤族自治县副县长郑显纲说,“医疗队来佤山做手术,佤山又唱响了慈善的歌。”
其实,为了把慈善手术做到滇南,医疗队的很多队员都作出了奉献。陈协利的妻子赵静是麻醉师,他们夫妻一同奔赴云南。而出发时,他们2岁半的孩子因扁桃体发炎正在输液。因医疗队需要有2名经验丰富的麻醉师,赵静服从工作需要,把高烧39度的孩子丢给了老人。
樊小龙,同样是在孩子有病的情况下踏上“慈善同行”之路的。出发前,他3岁的儿子因支原体肺炎已经输液一周了,可病情仍没有减轻。他把孩子交给妻子,可妻子遭遇交通肇事,孩子又转交到父母那里。老人打电话说,孩子咳嗽厉害,送到医院住院了。而樊小龙并没有因此提前回去,一直坚持到慈善手术全部做完。随行摄影人员刘长春,在云南期间其岳父去世,他也坚持到项目结束。
接受手术的孩子们,不仅获得了新的笑脸,还与家长们收到了新鞋。医疗队出发前,医院呼吁全院职工为边疆少数民族贫困家庭孩子献爱心,大家纷纷捐款。陈协利通过他建立的唇腭裂病友QQ群呼吁大家献爱心,群友捐款达2400多元。患儿住院期间,他与妻子逐一登记孩子与陪护大人的鞋码,跑了几家商店,为每一名患儿及家长买到了质量最好的运动鞋。
“赴滇南偏远山区开展贫困家庭唇腭裂免费手术分两期进行,这是第一期。第二期将于今年秋季实施,手术总数预计达100人。”郝杰兵说。
(本版照片均由本报记者陈作华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