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 冬
这是一场场震撼群众、激励干部的报告。
这是一曲曲感人肺腑、催人奋进的壮歌。
王在富,一个在千里怀川、万里中原大地响当当的村党支部书记,在今年这个夏天,再一次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6月24日至7月8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王在富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我市各地巡回举行。5位报告团成员从不同角度,生动讲述了王在富生前带领群众致富的感人故事。
王在富生前曾担任武陟县西陶镇西滑封村党支部书记。50多年来,他忠实履行着一个党员干部的神圣职责,用尽毕生精力,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创造出了“都市乡村”的不朽传奇。对于西滑封村人来说,今天所享受的一切,都和他密不可分。全国首批时代先锋、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的称号,就是对他的最高褒奖。
一个人的故事,无数人的感动。王在富去世后,按照市委“将王在富同志列为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先进典型”的指示,在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武陟县委立即成立了王在富同志先进事迹报告领导小组,从材料撰写、人员组织、时间安排等方面进行部署,并决定从同事、下属、村民、亲属、社会5个视角,立体展现王在富的不同侧面,为报告搭建了准确鲜明的关键架构。为了撰写好报告,报告撰写组人员广泛走访了王在富的乡邻、同事、亲友等,收集到了一个个真实、生动的故事,并根据历年来关于王在富的新闻报道,经过精心加工,形成了生动的报告原本。
三分稿件,七分讲述。对于来自不同行业的非专业人士,如何生动再现王在富的感人事迹,报告团成员使命重大。武陟县邀请专业人士对讲述人进行集中培训,根据角色需要作“一对一”辅导。立体呈现,增加感染力,是此次报告的一大亮点。报告会前播放的《王在富先进事迹》专题片,优美的旋律配以感人的画面,令观者动容。
6月24日,首场报告会在市会议中心圆形报告厅举行,我市600多名机关干部聆听了王在富同志先进事迹报告。
“上世纪50年代,西滑封村处在饥饿恐慌的年代,为了能让全村人吃饱饭,他带领党员干部利用废弃的边角地开垦种植了70亩耐旱涝的怀山药、红萝卜,节骨眼儿上正是这些怀山药、红萝卜救了全村人的命。后来,他又带领大家兴修水利、改造良田,初步解决了群众吃饱饭的问题。可是不甘贫穷的他又动起了心思,与村两委成员反复磋商,结合本村实际,确立了‘以工养农、兴工富农’的发展思路。”
“不论在西滑封村初创之际,还是在西滑封村富庶之时,老书记的心中始终有杆秤,处处保持着廉洁自律、艰苦朴素的作风,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村两委班子成员。早在上世纪70年代,老书记就给自己立下了‘三不’规矩:不拿全村最高工资,不住全村最好房子,不得全村最高奖金。”
台上,5位报告团成员从不同侧面再现了王在富一心为民、真抓实干、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的执着信念,以身作则正家风树民风、胸怀事业三让贤育新人的高尚品格,为与会人员上了一堂生动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课。
报告团成员的深情讲述,让所有的听众为之动容。
在沁阳市、在孟州市、在解放区、在山阳区,报告团走到哪里,就把王在富的精神带到哪里。沁阳市西万镇景明村党支部书记说:“王在富是我市所有村党支部书记学习的楷模。他心系群众、为群众着想的情怀令我敬佩。我也要满怀信心,带领群众集体致富,让景明村的明天更美好。”
不仅是农村基层干部,企业负责人、机关干部们也纷纷表示要把王在富的先进事迹作为一面镜子、一把尺子,作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生动教材,加强党性修养,改造主观世界,真正把为民务实清廉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追求,立足本职,创先争优,为全面加快美丽焦作建设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为扎实推动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再鼓干劲,再创佳绩。
“王在富同志是全市党员干部学习的楷模。他一辈子始终坚持一件事,就是为民谋利。他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忠实践行者。报告团在全市作报告11场,就是让王在富同志身上的正能量传递到全市各个角落,使这种精神转化为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内在动力。”市委宣传部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①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