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许伟涛
只要站在熟悉的机台面前,他就进入了忘我境界,神情专注,心无旁骛。而一旦离开机台,他又像换了个人似的,大方开朗,风趣善谈。他说:“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勤能补拙,靠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最幸福。”
他,就是风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制造三部15万套甲班成型109号主手刘琳琳。
其实,记者眼前这个瘦高的年轻人的人生道路走得并不顺畅。2004年,15岁的刘琳琳进入焦作市化工技校学习机电一体化专业。那时,他的想法就是能尽快掌握一技之长,帮助并不富裕的家庭分担一些经济压力。所以,2006年本来有机会进入大专班学习的刘琳琳,毅然放弃了继续求学的机会,远赴江苏无锡一家外资电子厂工作,成为了一名“蓝领”。“在那里工作虽然辛苦,但每月能挣两三千元工资,也算是‘高薪’了。”刘琳琳说。
然而,2008年除夕夜的突发事件,打破了刘琳琳对美好未来的憧憬。52岁的父亲因突发心脏病永远离开了他。作为家里唯一的男人,刘琳琳知道,自己必须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为了更好照顾家住博爱县柏山镇芦桥村的母亲,刘琳琳毅然辞去了外地的工作,于2011年应聘到风神轮胎,成了一名生产一线的操作工。
入职初,负责持续改进工艺的同事宋珊珊发现,这个小伙子与其他工人不一样。宋珊珊说,在同一批分来的工人中,刘琳琳不是最聪明的,却是最执着的。在岗前培训的那些日子,其他人利用课余时间聊天、玩手机,只有刘琳琳坚持认真学习。培训结束后,他带回的是一个写满了学习体会的笔记本。“在分到成型工序主机岗位后,谁都没有他那股子追着师傅问的劲头儿。”宋珊珊说。
刘琳琳说,刚进公司不久,母亲因生病急需用钱。他无意间向单位领导说起了自己的实际困难,没想到领导马上批示,提前支付了他一个月的工资,解了家里的燃眉之急。刘琳琳坦言,风神轮胎的这种企业文化让人有一种家的感觉,也让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干活,当一个好工人,回报公司。
正是这个朴素的想法,造就了一个“金牌蓝领”。原来,成型工序是整个轮胎制造的中枢环节,前工序加工的内衬、胎底帘布、包布、钢圈、垫胶等十多种部件,都要进入到成型工序,在该工序进行拼装组合成胎胚后,才能进行最后的硫化工序。一旦该工序操作出错,就意味着产品只能报废了。“该工序对操作者的技能水平和工艺知识有极高的要求。”制造三部的工艺主管张敬告诉记者,“要干好成型工序的主手,不仅要熟练掌握技术标准,严格按照规范来操作,还要认真鉴定前道工序半成品是否合格,虽然也有量化指标,但在快速的生产加工节奏中,要实现目视检验,经验更重要。”
为此,刘琳琳每天都会提前一个小时上班,将当班所用部件进行清点后,默默地站在机台前看师傅们操作。他甚至会反复揣摩师傅们上料、缝接接头、拿工器具的一次转身和一个弯腰动作。时间长了,他总结出了一套节省时间、确保工艺质量、提高产能、降低保全维护时间的工作方法,并主动与工友们分享。
张敬告诉记者,公司制造部于今年年初推行实施了工厂内部训练和工作改善的指导标准。没想到,刘琳琳早已提前意识到了这一点,他每天都会提前到岗检查加工中的关键控制点,并主动给工艺人员交流沟通设计中的缺陷。通过不懈努力,刘琳琳如今完成了主手、副机、帮车三个岗位的交叉学习,可谓是一岗多能的“金牌蓝领”。
记者手记
每个从一线走来的“金牌蓝领”,都是公司的宝贵资源。从工艺设计到产品下线,除了需要建立一套可以量化的工艺标准外,更在于一线操作工对每个过程控制点的严格把控。
然而,从一个普通操作工到优秀操作工,更需要矢志不渝地刻苦钻研。要使自己成为身怀绝技的“金牌蓝领”,需要认识到,只要踏实勤奋地工作,即使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能放射出人生光彩。刘琳琳的“破茧成蝶”向人们印证了一个优秀劳动者,在平凡的岗位照样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记者在风神轮胎的文化墙上看到了这样的表述:员工每天辛勤的付出,不是在简单制造产品,而是在制造心中的品牌,不是在简单创造产值,而是在实现自我价值。此价值观,应成为每一位“蓝领”的工作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