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为熟悉的事物之一。几年前,我曾在一首诗中戏谑性地写道:“如果没有广告,我们将在这个商业时代里寸步难行。”诗句虽然有些夸张,但也道出了广告在我们时代的重要性。尤其在城市中,广告可谓无孔不入,甚至可以成为证明城市之为城市的论据:在这个商业时代,如果哪个城市没有广告,它就不能被称为城市。从一定程度上说,广告让一个城市变得更加繁荣。我们可以说,广告是商品时代的面膜,为人们呈现出了一个时代经过物质妆扮之后的繁华面孔。
人们对广告有着最为复杂的感情,对其认识过程,也有一条凹凸不平的曲线。一个广告接受史,几乎就是消费主义崛起的历史。在我的孩提岁月,市场经济刚刚兴起,人们对电视里的广告嗤之以鼻,都说产品卖不出去了,才去做广告。后来,人们通过广告认识商品,又因为广告去购买商品。广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广告也越做越精致,越来越富有美感。但因为广告的无处不在,也引发了很多人的反感。如人们对究竟是电视剧插播广告,还是广告插播电视剧的争论,就形象地阐释了公众对电视广告的反感态度。虽然人们厌恶电视广告,却依然不得不接受它。因为,正是广告的存在,很多电视节目才能免费观看。如今,在城市的许多地方,广告也改变了它既有的价值体系。
如果说电视广告入侵了人们的生活时间的话,在城市中,各式广告则是对人们空间的入侵。如今,城市几乎每一处可以用来放置广告的空间,都会有广告的存在。如果哪座城市有这样的空间,却没有广告的存在,无疑证明这个城市的商品经济欠发达。但并不是所有广告都能证明城市经济发展的水平。那些精致考究、优美动人的广告,不仅能显示出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更能显示出城市的品位。事实上,在一些发达城市,广告具有更多的艺术性,很能吸引人的眼球。无数优秀的广告设计师,通过各种方法完成广告创意这一终极目标。
虽然许多广告可与艺术品相媲美,但它们本质上还是不同的。艺术的本质是无功利的,广告却有着突出的功利性。它的本质是消费主义的宣传画,它的最终目的是呈现一个物质化的天堂。很多时候,我们都能看见那些城市广告牌里呈现出的独特的物质伦理:一条光芒璀璨的钻石项链,可以将一对男女的爱情变得幸福甜密而又恒久长远;一种玩具可以让孩子拥有幸福的童年;某种化妆品可以让爱美的女子青春长驻;整容术可以给职场女性带来事业的成功……可以说,在广告中,人类所有的情感几乎都可以用某种商品来代替。这正是商品社会物质至上和消费主义滥觞的典型症状。
虽然有明显的物质主义症状,但广告依然得到了城市人的喜爱。城市人不会拒绝这种对商品的媚态,就像城市不会拒绝商品经济一样。欲望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进步。但欲望的过度放纵,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因素。针对这些负面因素,大量的小广告应运而生。它们往往打着治疗身体隐秘部位疾病的大旗,藏身在街角的电线杆上或公厕之类的隐蔽场所。虽然它们有些自惭形愧,但城市依然不想放过它们。也许是因为它们不像许多经过精心设计的广告那样,故意委婉地呈现让人难以启齿的疾病,而是故意突出它们。许多人想要消灭这种广告,但它们却难以根除。
不过,这些广告大多存在于城市中,在农村较为少见。它们与那种对城市生活美化的广告不同,更像是对城市的控诉:正是城市的混乱导致了这些疾病的诞生。城市之所以想要消灭它们,正是因为它们暴露了城市的隐私,戳中了城市的痛处。而要想真正消灭它们,只有消灭产生那些疾病的诱因。但在现代城市里,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商品经济让一切都可以用钱币来交换,只要这种交换仍然存在,就无法禁绝它的各类副产品。
相对于这类广告,某种街头小广告则更为猖獗,也被誉为“城市的牛皮癣”。之所以得到这样的恶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对空间的不讲原则地侵占。它们打破了城市中广告与非广告空间的既有格局,将一切都变成了广告的载体。如果说那些经过城市管理部门批准,不断出现的广告牌是一种似乎合理的入侵的话,那么,这些小广告则是一种非法的占领。它们被城市人所厌恶,不仅是因为它们无孔不入。因为无孔不入本就是广告的一种特性。它的原罪在于,其形象设计过于丑陋,其内容的不确定性和负面色彩。我曾经见过诸多的此类广告。它们不仅制造了大量的信息垃圾,也让人们对自己所居住城市的负面认识大为增加。无所不在的开锁广告让人不禁担心起自家门锁的安全。而最令人担心的莫过于贩卖迷药甚至枪支等违法物品的小广告。这些广告仿佛将整个城市的阴暗面暴露在人们面前。它们的作用,绝不仅仅是提供了贩卖罪恶的可能性,还在于贩卖了恐惧。城市广告就是这样将城市人带进了两种极端:一端是柔软的物质天堂,另一端是黑暗的罪恶地狱。
但这种现象并不是广告本身的原罪,而是城市本身的两种属性的体现。广告只是一个放大镜,让城市的属性更显著地呈现在人们面前。许多年前,一部流行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的原著扉页上就写道:如果你爱一个人,那就让他去纽约吧,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一个人,那就送他去纽约吧,因为那里是地狱。著名的网络作家慕容雪村有一部小说《深圳向左,天堂往右》,同样以书名隐喻性地表达了这种观点。虽然文学作品有很多夸张的成分,但依然揭示了城市的两种属性。城市的大部分广告都像幽灵一样,在这两种属性之间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