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一个世纪之后,有史家为焦作的现代化进程立传,我有个建议,不妨现在就提出来:以公元2000年为分野,此前的100年叫“移山”时代,此后的100年叫“缝山”时代。
这个城市与“移山”的渊源实在太深。
一个是虚拟版的“移山”。根据神话传说,焦作是一个因为“移山”而诞生的地方。《列子·汤问》记载,愚公率领众多子孙叩石垦壤,天帝被愚公一家的诚心所打动,让夸娥氏二子把太行山背到了这里。雕塑公园内有一尊愚公的石雕,就是纪念这样一幕壮举。焦作因地处太行山的阳面,而得名山阳城。
一个是真实版的“移山”。焦作是一个因为工业化时期的“移山”而变得千疮百孔的城市。焦作这个名字很直白地告诉人们,它的“前身”是前现代时期的手工作坊。自从一个多世纪前英国人在这里开办煤矿,作坊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矿山和工厂。市区就建有焦东、焦西两家煤矿,还有电厂、水泥厂、钢厂、铝厂、轮胎厂、矿山机器厂等曾经或依然有头有脸的企业。采石是地上的“移山”,生产水泥、修建道路需要从山上采集石料,上世纪90年代中期凤凰山一带建有十多家采石场,炮声隆隆,狼烟四起,植被破坏,满目疮痍。开矿是地下的“移山”,开矿将地下挖成空洞,制造一个个地质沉陷区。矿井挖出的煤、山里挖出的铁矿石等被运到厂里,面积不大的市区烟囱林立,吞云吐雾。
乘着工业化的列车,行驶到世纪之交,市民们终于发现,头顶的天不蓝了,北边的山越来越模糊了,晚上的星星好像蒙上了灰尘;出门不敢穿白色衬衣,打开窗户之后迎来的是怪味和粉尘,想做一次深呼吸都得鼓足勇气。穷则思变。以牺牲环境和人类利益为代价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焦作真的需要实现一场由“黑色”到“绿色”的环境革命。
近20年间,我们的城市模样在悄悄地改变着:烟囱在慢慢消失,绿地和水面在增多,出渣路改名林园路,地质沉陷区转身为万亩生态园……其中最具象征意义的创举就是“缝山”。2005年6月5日,“缝山”艺术行动拉开帷幕;2006年元旦,“缝山”雕塑矗立在凤凰山的顶端。经过数年的苦心经营,曾经草木不生的采石场已是郁郁葱葱,成了焦作人休闲健身的一个好去处。
“移山”已成历史,“缝山”还在继续。八年前,我在《人民日报》憧憬“绿色奥运”时说,奥运是绿色的,中国是绿色的,未来是绿色的。如今,沐浴在“美丽焦作”的和风里,聆听着省运会越来越近的脚步声,我相信,我们生活的城市是绿色的、美丽的,更是有魅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