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都市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古民居,我们能留你到多久
人社部启动全民参保登记
今日最高气温40℃
第十五期附息国债发行
东风标致3系产品“双狮”闪耀 携手发力A级车市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4年7月2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古民居,我们能留你到多久
——“市民观察团”观摩我市“中国传统村落”随行记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本报记者 陈作华 马允安 王龙卿

  古民居,承载着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建筑、风俗,是前人留下的一笔不可再生文化遗产。当今,面对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步伐,这些愈加荒废的古民居默默地与我们渐行渐远。如何保护、恢复、开发、利用这一历史文化资源,让它留住乡情、留住乡愁、留住乡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

  7月18日,本报《党报有约》栏目邀请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古村落研究专家和我市建筑、民俗、文物等方面的专业人士,组成“市民观察团”,走进我市部分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传统村落,实地探访这些历史遗存的现状和保护情况,并就其保护与开发工作建言献策。

  走进古民居 震撼中带有遗憾

  在市文物局工作人员带领下,“市民观察团”首先来到“中国传统村落”——寨卜昌村。

  寨卜昌村地处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苏家作乡。该村古民居群落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由王氏家族历经十余代人所建。王氏族人创立“泰顺”商号后,生意遍及半个中国,在怀川一带成为富甲一方的巨贾名门。在200余年的时间里,他们大兴土木,建造了规模宏大的建筑群落,仅房屋就有400多间。

  走进村口,残留的土夯城墙依稀可见。村中心地段,一栋门楼很是醒目,这便是王氏祠堂。门口的一棵古槐据说有500多年树龄,如今依然枝叶繁茂。进得门里,两列雕龙圣旨大石碑森然林立,气势夺人。村里的王其键老人说,以前这样的大石碑有130多通,如今仅剩二三十通了。现有碑刻大致分为三个类型:一是封赠碑,记载王氏历代先人所受皇恩;二是记事碑,如光绪年间赈灾碑刻;三是碑记类,记载王氏家族发展沿革。这些石碑均属书法石刻上品,不仅具有丰富的史料价值,而且具有较高的书法研究价值。

  寨卜昌村的古民居具有许多独特建筑风格。进入大门不见影壁,却是一栋房屋的墙脊。这栋房子把院落一分为二,左边为上院,右边是下院。此外,从街道上看,每个院落各自独立,但所有的院落大门里边均有小巷连通,形成了与大街并行的几百米长的暗街。

  门里门外,木雕、砖雕、石雕,处处雕梁画栋,抱鼓石的门当随处可见。尤为珍贵的是,这里房屋窗沿下边均敷设压窗石,石面上精雕细刻着牡丹、石榴、梅兰竹菊等图案。随行的古建筑专家惊叹,这种压窗石太稀有了,这里的民居建筑太讲究了。

  “震撼,太震撼了!我在郑州周边没见过这么好的古民居,这在中原乃至全国都是罕见的。”中原智库研究员、中原保护古村落研究中心副主任金鑫不住地感叹。

  然而,大家在赞赏的同时也表示遗憾:偌大的古民居群落,竟没有一处是完整的。一位上了年纪的村民说,老房子大都毁在战争年代和“文革”时期。

  一上午的时间里,大家还参观了“中国传统村落”北朱村古民居、因南水北调而迁移到圆融寺的古民居、收藏了大量古建筑构件的“味古轩”等。

  北朱村的古民居除了张昺祠保存较为完好外,其余损毁严重。在一处古民居,一堵古砖包裹的墙体正被拆除,旁边一栋新建的民宅拔地而起。在另一处古民居,“市民观察团”成员透过后门看到,后边的院落里荒草丛生,窗棂破败,墙倒屋塌,一片凄然。

  望着这一处处损毁的古民居,大家不由得为之惋惜。

  留住古民居 我们在行动

  2013年,国家首次命名“中国传统村落”,我市有6个村子获得此称号。“其实,我市的古民居还有很多,只是分散在多个村子,有些保存得还很完好。”市文物局副局长邢心田说。

  据了解,市文物部门近年来把古民居保护列为重要工作内容,开展了一系列工作。文物部门对全市的古民居进行了详细摸底调查。根据现存古民居的文物、艺术和科研价值,建立相应的四至保护范围,为古民居设置了法律“护身符”。

  为加强对古民居的保护,市文物部门积极向市政府汇报,使得我市首次把古民居的保护纳入到城市规划中。同时,积极争取国家保护“中国传统村落”的专项资金,近期将有2000万元用于北朱村等古民居的保护。此外,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修旧如旧的圆融寺明清古民居一条街已初具规模。

  邢心田向大家介绍,市政府对传统村落保护工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部署,并派市文物部门前往陕西韩城、我省信阳等地考察古民居保护的做法和经验,要求将寨卜昌村、北朱村等打造成焦作的“康百万庄园”“乔家大院”。

  实际上,市文物部门近年来在抢救性保护古民居方面采取了很多实际行动。王兰广旧居、张氏祠堂原位于王褚街道西王褚村和西于村,属清中晚期建筑,具有较高的文物、建筑研究价值。2007年,这两处建筑群均被划入南水北调拆迁范围。市文物局将此情况报经省文物局批准后,组织古建专业技术人员将两处建筑群进行“维持原状”的异地搬迁。砖石瓦料全用旧物,梁柱椽檩对号入座,严格遵循“修旧如旧”原则,在圆融寺形成了一片迁移而来的古民居。

  在保护的前提下如何开发利用古民居的潜在价值,实现古民居的自我养护,也是文物部门正在考虑和实践的课题。邢心田说,对于一些严重破败而无法修复的古民居,可将其中有价值的建筑构件收集起来,进行集中保护展示,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艺术及审美价值。

  邢心田表示,为进一步调动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到古民居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中,文物部门计划吸纳文化、古建、民俗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和关心古民居的热心市民,成立焦作市古民居专业保护委员会。

  保护古民居 留住历史的记忆

  古民居是一本无字的书,潜藏着文化传承、建筑科研、观赏、旅游等价值,别因为今天的保护不到位再为后人留下遗憾。在随后举行的座谈中,“市民观察团”成员纷纷建言,提出了针对古民居的保护建议。

  “寨卜昌村的古民居建筑风格独特,规模宏大,在中原乃至全国都首屈一指,具有非常高的建筑科考和旅游价值,但目前损毁严重。这些建筑最好能原址保护,进行抢救性的恢复,且保持原汁原味,让这些古建筑最大限度地留下来,保存历史记忆。”金鑫说。

  市政协常委、市艺术研究所所长胡红兵在发言中说,古民居保护应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仅靠文物部门是远远不够的,要加大宣传力度,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真正形成全民保护、社会参与的氛围。

  市政协常委董世坤建议,对全市古民居进行更为全面、深入的普查,并建立档案,设立保护等级。要善于借力,借助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专家的力量,利用议案、提案和科研报告等,唤起各级政府和全民的古建保护意识。

  “一边保护,一边拆除,是当前古民居保护面临的尴尬局面。针对这种情况,相关部门不能只贴告示,而要依照法律法规,硬起手腕加大古民居、古村落的保护力度。”身为律师的姬智从法律角度提出建议。

  “焦作古民居非常有特点,而当前城市开发、旧房改造、新村建设等,使得古民居保护形势严峻。希望政府采取措施,拿出切实可行的保护方案,为后人守护好这些遗产。”市收藏家协会主席刘宝林说。

  “应当说,这些古民居的破坏不仅是发生在战争年代和‘文革’时期,更多的是发生在当前的村居改造过程中,所以对村民进行教育宣传刻不容缓。虽然他们不一定能进行修复,但可以减少破坏。”在校大学生王梦媛说。

  从事规划设计工作的黄明亮建议,保护古民居要做到规划先行。我市文化研究者宋宝塘则认为,保护古民居在重视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更要注重非物质文化价值,要大力挖掘怀商的文化精髓,体现怀商的历史文化特色。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