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解放共青团 |青视觉 上一版3  4下一版
团解放区委四举措服务“美丽解放”建设
“学校放假 社区开学”活动启动
杨应芬:用爱心温暖老人
开设雏鹰关爱暑期班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4年7月2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杨应芬:用爱心温暖老人

作者:本报记者 赵林峰 摄影报道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杨应芬为王全荣老人买了新鞋,并亲手为老人穿上。
  ⬆为老人梳头是杨应芬每次来敬老院都要做的事。
  ⬅紧握着的两双手,凝聚了太多的不舍。
  ⬆杨应芬在和老人聊天,听到杨应芬不开心的事情老人也会忍不住落泪。
  ⬅空闲时候,杨应芬会为老人们唱上几段戏曲,和老人们一起开心。
  ⬅午饭时间,杨应芬在帮助敬老院的工作人员为老人们盛饭。
  ⬆杨应芬手提礼物走在去敬老院的路上。
 
   

  朴素的着装,憨厚的笑容……很难想象,就是这样一个平凡的农村妇女,却拿出自己几乎一半的资产用于扶危济困,她的爱心让她拥有300多位“爹妈”。她就是博爱县屠王大骨头饭店负责人杨应芬。

  “闺女,你可来啦!”7月16日,博爱县月山镇敬老院内,80多岁的王全荣老人见到杨应芬后,拄着拐杖,迈着蹒跚的步伐从屋门口走过来。杨应芬告诉记者,敬老院就是她的家,这里的老人是她的“爹妈”。

  44岁的杨应芬是月山镇屠王村人。小时候,杨应芬的母亲精神失常,父亲长年在外打工,她和姐妹都是在爷爷和奶奶照看下长大的。上学期间,精神失常的母亲会经常坐在学校门口等着她们姐妹几个放学回来。正是这样的家庭环境,使杨应芬养成了对老年人深厚的情感。

  1997年5月,杨应芬在村口开了家小饭馆,2000年时因婚变饭馆被迫关门。2002年在朋友的帮助下重新开业,生性倔强的她不愿服输,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汗水。在杨应芬的努力下,饭店生意越来越好。经济条件的好转给她的善举提供了方便,2010年入冬前,杨应芬为敬老院的孤寡老人每人购买了棉衣和棉鞋,让老人们过了一个温暖的冬天。几年来,杨应芬从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钱中,累计拿出20多万元用于改善孤寡老人的生活。

  为老人盛饭、梳头、修指甲……敬老院内,每一件事情杨应芬做的都是那么的认真,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是爱心让她与素不相识的老人成了亲人。平常只要有时间,杨应芬都要去敬老院看望老人,给他们送去猪肉、鸡蛋等食物。每隔一段时间,她还安排专人接送老人去洗澡,并把他们接到饭店聚餐,让他们改善一下生活。只要有一段时间没去,老人们就会给杨应芬打电话,告诉她大家都很想她。

  杨应芬说她最大的愿望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挣更多的钱,出资建设一个更加现代化的敬老院,供养那些无依无靠的孤寡老人,让他们安享晚年。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