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他从销售员做起,建起了陕西省乃至西北地区位居前列的萤石矿产企业,被誉为陕南企业的领头雁和当地优秀招商个人。
他凡事都要为河南人争光,坚持诚信经营,重视生态保护,投资公益事业,资助多名当地大学生完成学业。
他就是从我市温县走出去的王建设,一位在秦巴大山中从事矿产开发贸易的怀川人。近日,本报《天南地北焦作人》栏目记者专赴陕南平利县,走进他的矿山,走近他的创业人生。
本报记者 陈作华 王水涛
汗水里捞出第一桶金
秦巴山脉中,绵绵群山掩映着一个拥有“中国最美丽乡村”称号的地方,这就是位于陕、鄂、渝三省市交界处的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
平利县山清水秀,矿产丰富,王建设的矿山及选矿厂就位于该县境内。2003年,他从矿粉贸易做起,继而创建了平利县鑫河铅锌选冶有限公司,从事矿产勘探和开发,并发展成陕西省单矿体规模最大的萤石矿产企业。
从平利县城向东南方向绕过几个山坳,一片白色厂房依山而建,这就是王建设创建的选矿厂。
虽然是一座选矿厂,但厂房四周山体苍翠,厂房前的河流清澈见底。“这座选矿厂年处理矿石30万吨,生产规模较大,被陕西省有关部门认定为安全和环保最规范的矿山企业。”站在厂区旁,王建设抚今追昔,把时间拉回到艰难创业的年代。
王建设1969年生于温县岳村乡一个农民家庭。20岁那年,他离家闯荡。第一份工作是在郑州一家合资企业给经理当司机。两年后,他被派驻长沙当了一名业务员,第一年就取得了全公司销售业绩第一名。
1997年,28岁的王建设跳槽到北京一家矿业公司,从此与大山和矿产结下了不解之缘。哪里的山大往哪里去,哪里的山深往哪里钻。广东、广西、青海、西藏、云南等地的大山中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2002年,他被调往陕西安康,负责铅锌矿生产。用了两年时间,他把生产和销售打理得井井有条,业绩稳步上升。
此时的王建设对矿业生产与贸易有了一定了解,并在销售渠道上积累了大量人脉。“我能当老板吗?”王建设萌发了新的人生目标。于是,他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从铅锌矿粉贸易做起,踏上创业之路。
自己当老板,凡事都要操心。最初由于资金少,王建设不舍得雇佣工人,矿粉取样、化验、装车、过磅,几乎所有事情他都要亲力亲为。
由于矿藏都在深山里,大型拖挂货车无法直接开进矿区,他就先用小型农用车把矿粉运到国道上,再装上
大货车。为节省人力成本,他自己装车,一连几天干到后半夜,一装就是几万吨。货车开走后,他还要把洒落在地上的矿粉扫起来,不舍得浪费一丁点儿。
矿粉贸易是高风险高收益行业,市场价格变化无常。王建设说,当时的铅锌矿粉贸易都是按照上海有色金属交易所当天挂牌价格进行的。如果买到的矿粉不能及时出手,价格就可能下跌,所以他最担心的就是路上堵车或火车皮供应不及。
一次,几百吨矿粉要发往株洲冶炼厂,可大货车在路上堵了3天,他一下亏了上百万元。一年冬天,一批矿粉要走铁路外运,可由于火车皮调配过迟,货价剧烈跳水。为了等待货价回升,他将矿粉囤积货场,搭个窝棚和妻子全天24小时守候。这一等就是一个月,眼看到了农历年关,可货价不见回升,他不得已将货物贱价卖出的。这一次,他又赔了50多万元。
2006年,矿粉贸易市场回暖,他这一年的销售额一举达到2亿元,由此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
秦巴山里创大业
在销售市场掘到的第一桶金,为王建设在矿产行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2009年,他创建了平利县鑫河铅锌选冶有限公司,取得了1个采矿证和3个探矿证,其经营范围涉及铅锌矿、铌钽矿、萤石矿的勘探与开采。
王建设甩开膀子开始大干。他收购了当地1家矿山,兼并了3家矿山。这些矿山都是老矿,地质情况复杂,开采条件先天不足,生产经营困难重重。为了改善生产条件,他无数次深入矿井,实地调查,将制约生产的问题一项项解决,确保矿山安全平稳生产。同时,他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使公司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道路。
为了延长矿业产业链,2009年,他又投资7200多万元,建起了日加工矿石量1000吨的铅锌选矿厂。
“选矿厂所在的位置,原来是狭窄而又陡峭的河沟,连条路都没有。”王建设回忆当年建厂时的情景依然感慨良多。“工厂的一半位置原来是山坡,挖去岩石后,用了大量混凝土浇筑出一个平台,才建起了厂房。”
厂子建起了,可因为道路不通,大型机械设备运不进来。王建设硬是用铲车沿河沟铲出一条十几公里长的土路。当大型货车载着笨重的机械设备行驶到简易山路时,车轮不时陷进坑里,王建设不得不找来两辆工程车,前拉后推,用了几天时间才将设备运进厂里。
功夫不负有心人。王建设的企业规模越做越大,年产值达2个亿,公司年上缴税收3000余万元,成为平利县的纳税大户,也成了陕西省矿产行业中管理规范、安全高效的标杆性企业。
“我对这片土地有了感情,喜欢这里的山水,喜欢这里的百姓,愿意为当地经济发展多做事情。”王建设说,他安置当地200多人在矿上就业,同时斥资1400多万元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为两个乡镇修建道路17.6公里,把原来的乡村土路拓宽成5.5米宽的道路。
王建设还以商招商,力求为平利县引入更多的投资。自2010年起,他多次赴上海宝钢集团洽谈,促成首家国有大型企业前来该县投资。2011年,上海宝钢资源有限公司与王建设原有的平利县鑫河铅锌选冶有限公司共同出资1.63亿元,成立了安康市宝林矿业有限公司,王建设任该公司副董事长、副总经理。
新公司成立后,王建设的矿区面积达到37.5平方公里,又先后投资3亿多元实施矿山开发建设,进一步扩大了矿产勘探范围和开采规模,并适时将采选铅锌矿变更为萤石矿。从此,他的事业迈上了新台阶。
河南人做事有担当
“从事矿业生产,必须把安全和环保放在第一位。”王建设说,“咱河南人在这里建矿,必须对当地的生态环境负责。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还会给河南人脸上抹黑!”
在选矿厂建设时,王建设一次性投入500余万元用于环保设施建设。记者在球磨车间看到,除尘设备直接连着破碎机,皮带输送走廊也采取全封闭式,车间地面和机器上竟然没有积尘。王建设说,因为生产过程没有扬尘,至今没有一名工人患职业病。
选矿厂采用浮法选矿工艺,每天用水上千吨。废水怎么处理?王建设把记者带到一道高高的人工堤坝上,指着一个小水库样的尾矿库说,这是利用一个三面环山的沟坳建起的尾矿库,池底敷设了防渗漏材料,周边是花岗岩山体,浮法选矿用过的废水被抽入这个库内进行沉淀。除了少量蒸发外,废水不会外泄或渗漏。沉淀后的水被引入一个积水池进行再次澄清,最终输入车间进行循环利用。
在厂区旁边,一条山涧潺潺流过。王建设说,这是坝河的上游,坝河最终汇入汉江,而汉江又是丹江口水库的主要水源。将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从厂前流过的坝河水也会汇入中线工程河渠中。所以,保护好坝河的水源,就是保护从咱老家门前流过的水质。
“尾矿库内沉淀积存下来的石料泥浆,可以用作空心砖原料、水泥生产的辅料。因此,我们整个选矿生产过程实现了零排放。”王建设说。
在从事矿业生产的同时,王建设不忘社会责任。在前去选矿厂的路上,他指着路旁绿油油的农田说,这地方原来都是河沟,我在建厂时利用取出的石料把沟壑填平,再覆上黄土,造出农田无偿交给农民耕种。此外,王建设还资助当地多名贫困家庭的大学生完成了学业。
“河南人勤劳朴实、诚实守信,我要让外地人通过我来认识河南人,树立河南人的好形象。”王建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