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为期两个月的马村区矛盾纠纷“大排查、大化解”活动已近尾声,回头来看,可谓成绩斐然,硕果累累:干部作风得到了锤炼,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风气已然形成,社会环境呈现出稳定和谐的新局面,经济建设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区广大党员干部万众一心、共谋发展,形成了强大的合力。
新形势催人奋进,新任务任重道远。当前,马村区各级各部门要迅速把时间、精力集中到经济建设上来,选定坐标点,找准结合点,抓住突破点,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高度的责任感,乘势而上,积极作为,一心一意谋发展、抓发展、促发展。为凝聚士气、鼓足干劲,本版即日起开辟《聚焦经济主战场,走出发展新路子》专栏,对在经济建设中敢于担当、勇于作为的单位和部门进行重点报道,敬请关注。
连续四年率先完成与市政府签订的环保目标任务,2013年被市政府评为环保目标完成优秀单位。作为一个人员短缺、硬件不足的基层部门,马村区环保局是怎样克难攻坚、实现上述目标的?
日前,笔者带着问题走进马村区环保局,探寻该局的制胜法宝。
“我局始终坚持把服务经济发展作为环保工作的第一要务,将管理第一变为服务第一,努力为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软环境,争当推动经济发展的环保卫士。”该区环保局局长罗昆说。
当好经济发展的“勤务兵”
“以前,我们企业上项目办理环评审批手续,得跑好几个窗口,耗时费力。现在改为‘一条龙审批’后,由环保局工作人员全程跟踪服务,减少了审批关卡,省时省力,真是方便多了!”该区盛世铭达建材有限公司负责人常留伟说。
环评审批是项目落地的第一道关口,是展示马村形象的第一个“窗口”。为保证项目尽快落户,该区环保局在环评审批上,通过减少审批程序、优化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限等手段,最大限度地提高环评审批效率,方便企业和项目建设。
为此,该区环保局创建“三个一”标准化服务模式,对项目环评审批实行“一次性告知”“一站式服务”和“一条龙审批”的窗口式标准化管理。在申报材料齐全的情况下,将环境影响登记表、报告表和报告书的审批时限分别由法定的15日、30日和60日缩短至5个、7个和15个工作日。截至目前,该区共有26家企业从转变服务方式中得到了实惠。
当好经济发展的“卫兵”
“以前,旁边的小化工厂传来的刺鼻味道让人喘不过气来。自从它被环保局取缔以后,空气好多了,带着孩子出来转转心情也舒畅了。”该区演马街道仓上村村民谢冬生说。
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环境容量是支撑。该区环保局按照“一手抓扶持、一手抓监管”的思路,对科技含量高、污染少、效益好、有增长潜力的企业,坚决予以扶持,为全区经济发展积蓄“绿色能源”。同时,该区环保局对一些高污染、高耗能企业坚持用重典、出重拳,取缔关闭绝不手软。
推行“服务型执法”,是该区环保局转变执法方式的有益探索。在严格执法的同时,该区环保局坚持寓服务于执法的理念,从单一查超标向“查超标+帮达标”转变,改变以往的一查了之、一罚了之、一关了之的简单化工作方法,帮助企业查找问题症结,对企业进行技术指导,引导企业走减排环保与经济效益均衡发展的道路。
该区环保局在对某企业进行现场检查时,发现污染防治设施未正常运行,当即要求关闭生产设备,并下达限期改正通知书。但是,监察人员并没有就此一关了之,而是积极帮助企业排查故障原因,并与工人一起冒着酷暑加班加点进行故障维修。事后,又帮助企业进行环保人员技术培训,为企业治污设备正常运转提供服务。
当好经济发展的“尖兵”
一家企业一套服务档案,一个项目一个服务团队。通过“两个一”工作机制,该区环保局绘制了服务企业流程图,从而实现了对企业环保动态的实时掌握。
有了流程图,服务起来就能够做到有的放矢。该区环保局挑选业务精、素质高的党员干部,组建了“环保卫士”党员服务队,按照流程图定期上门了解重点企业环保方面的困难,对企业提出的问题逐一进行解答,切实帮助其解决,使企业负责人深感环保部门不是制约其发展的“拦路虎”,而是帮助企业攻克难题的“尖兵”,是保障企业发展的“助推器”。
“太感谢‘环保卫士’党员服务队了,为了帮助我们治理氟化盐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尾气洗涤水等废水,他们和我们一起加班加点,反复优化方案,帮我们在最短时间内建设了一套废水处理、石灰中和加三级沉淀的污水处理设备。”河南众合未来铝业负责人牛继红激动地对笔者说。
采访临近尾声时,罗昆掷地有声地说:“我局将继续围绕服务经济发展这一中心大做文章,不断强化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方式,深挖服务潜能,拓展服务领域,着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给企业提供‘绿色支撑’,为保增长、强后劲履职尽责,助推全区经济实现新跨越。” 徐帅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