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日报》的《今日谈》栏目发表了一篇题为《“拎包”之劳别都代劳了》的文章,讲到领导干部应从身边小事做起,改变一些过去的做法。除了亲自写稿之外,还有亲自到农家、亲自去接访、亲自打伞、亲自拎包之类。
显然,部分领导的“不亲自”现象经常遭到众人的非议和反感,让人觉得官架子十足、派头十足。近年来网上曝光的小学生给领导打伞、秘书给领导拎包、村干部背领导视察等图片,常常引发网友的强烈斥责、讥讽,甚至谩骂,无疑大家对这种“不亲自”反感至极。习近平总书记冒雨考察武汉新港,自己打着伞、两只裤脚卷起。还有此前胡锦涛给村干部打伞,都受到了网友和群众的热捧。可见,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领导的亲力亲为更能赢得尊重,多一些“亲自”,则增一分好感。
那么,是什么导致领导的“不亲自”呢?笔者觉得,至少有两种原因:一种是领导的主观原因,其官僚思想在作祟。有的觉得自己的心思和精力都用在大事上,一些小事让别人代替很正常。有的觉得别人当领导是这样,自己当领导也这样,属于正常现象。有的甚至觉得别人给自己端水杯、打伞、开车门,这样才有“官”样,才符合领导身份、体现领导地位。一种则是被动“惯”出来的,主要是司机、秘书等身边人过于周到细致,他们“讲规矩、懂套数”,主动分担领导自己该做的诸如打伞、开车门、端水杯、拿笔记本等小事,导致领导习惯成自然。
多些“亲自”,才能增一分好感、多一分尊重。其实,领导只不过是职责分工的不同,而非身份地位的象征。所以,领导应从工作和生活的细节上多加注意,真正以脚踏实地、务实为民的作风和行为赢得尊重,在行为细节上多些“亲自”,少些代替,群众才不会觉得领导是高高在上的“官老爷”。多些“亲自”,还要学会拒绝身边人的热心“帮忙”,该自己做的事情自己做,特别是在访贫问苦、考察调研时,多一些扎扎实实的走进基层、走近群众,少一些走过场式的形式主义。这样以实际行动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反对“四风”的领导,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拥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