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本报“南水北调中线行大型系列报道”采访团行至许昌市许昌县尚集镇周庄村,巧遇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许昌段工程扫尾。据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许昌段全长约54公里,途经禹州市、长葛市12个乡镇,设计通过4个供水口门,每年向许昌供水2.26亿立方米。
除了生动反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建设情况和影响之外,详细解读沿途城市的转型发展经验,以借他山之石,攻焦作之玉,助推我市经济转型发展,也是此次采访任务的应有之义。故此,采访团联系许昌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走进部分优秀企业,尝试解读许昌工业转型升级之路径,为我市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踏访许昌市产业集聚区,所到之处,传统产业焕发活力,新兴产业异军突起,企业大树已茁壮成长为产业森林。
记者从一份统计资料中看到,该市重点企业2013年生产经营情况,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企业达到7家。其中,河南青山金汇不锈钢产业有限公司产值高达225亿元。
据统计,2013年,许昌市8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入驻企业达到2251家,比2009年翻了一番,其中上市公司7家、超百亿元企业7家;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产业集聚区达到6个,其中超500亿元的2个。
如此产业森林,何以长成?记者利用两天的时间走访许昌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及部分优秀企业,尝试破解其中“密码”。
培育计划:撬动工业转型升级
在许昌,有一个分层级、成体系的企业培育计划。按照这个培育目标,分别实施大企业(集团)、小巨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三个培育计划,构建“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高新技术企业抢占发展高地”的发展局面。
按照这一培育计划,许昌市通过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产业集群培育年”活动,集聚优质产业资源和生产要素,力争每个产业集聚区形成一个拥有2家以上行业龙头企业、20家以上关联配套企业的特色产业集群。
7月12日上午,采访团一行走进长葛产业集聚区。在今年4月份最新出炉的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综合能力10强名单中,长葛产业集聚区仅次于郑州的3个产业集聚区,名列第四。
一进入长葛市魏武路,但见道路两旁耸立着的办公大楼上,鲜明的森源重工、森源光电等霓虹招牌,路旁矗立着的风光新能源路灯灯杆上,也写着森源集团的字样。
始建于1992年的河南森源集团有限公司,现已发展为集电气制造、车辆制造、新能源、投资物贸四大业务板块,拥有河南森源电气、森源重工、奔马股份等13家子公司的集团性公司,入列中国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对于许昌工业而言,其更大的意义还在于2002年重组已停产15个月的奔马集团,实现了工业转型升级。
原来,一提到长葛,大家就会想到“奔马”,但很多人对“奔马”的印象还停留在农用三轮车上。素不知,早在2006年,奔马集团便开始转型升级,与森源集团共同出资成立森源重工。到2013年年底,在森源重工的所有产品中,特种专用汽车和新能源电动汽车是两大重点,农用车的产销所占比重最小。
其实,“奔马”的嬗变,只是许昌产业集聚区内众多企业在许昌大产业撬动下主动求变的一个缩影。
如今,以奔马集团、远东传动轴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长葛形成了以汽车及零部件为主导的产业集群。其中,规模以上企业有57家,形成了40万辆整车及1亿件传动轴、变速箱、前后桥等关键零部件生产能力,成为省内重要的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基地,2013年营业收入达到132亿元。
许昌的企业群体除了个数多、链条长,还有新大强、高精尖。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河南黄河旋风股份有限公司的主导产品是金刚石,该公司选型分厂厂长王延峰告诉记者,筛选金刚石,就是对金刚石进行分级的一个过程,通过对不同大小、不同强度的金刚石进行筛选分类销售,或是通过再加工成为各种不同的金刚石制品。
如今,黄河旋风公司年产人造金刚石15亿克拉,是全球最大的人造金刚石生产基地,位居人造金刚石行业世界前三强,“旋风牌”金刚石是“中国名牌”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
科技创新: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至于工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是永远也避不开的话题。
为此,许昌市从顶层设计入手,在加大创新平台建设、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等多方面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然而,相比于许昌市大产业撬动下转型升级的顶层设计,科技创新则更多属于企业自身的微观考量。因此,不同企业自然有其不同的路径。
7月11日下午,记者来到许昌远东传动轴股份有限公司。这是一家始建于1953年的全国第一家汽车传动轴总成专业制造厂,已于2010年5月18日在深交所正式登陆资本市场,是同行业中唯一上市企业。
据介绍,远东传动轴公司近年来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都接近5%,截至2013年,拥有各类专利授权110件。也正凭此,其在国内工程机械的配套份额在60%以上,商务车的配套份额占25%以上,其他汽车配套份额在30%以上。
如果说,远东传动轴公司是以技术创新带动转型升级,那么,森源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则走出了一条以装备升级为手段提升企业整体制造水平之路。
在森源电气企管部赵玉倩的带领下,记者一行走进了该公司恒温恒湿的标准化车间,只见白色的钢架构、绿色塑胶地面、醒目的黄色标线整齐有序。更重要的是,偌大的车间内几乎看不到工人,正在马不停蹄操作的是机器人。
“这套全智能的钣金柔性加工中心,被大家称为‘午夜快车’,可在无人操作时由电脑控制24小时不停加工生产。”赵玉倩告诉记者,这条从意大利引进的生产线,被誉为世界上金属板材柔性加工技术的典范,是亚洲唯一的一条生产线。
拥有如此核心竞争力的,还有河南黄河旋风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河南省政府重点扶持50家大型企业,它也是少数被国家列为“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的民营上市公司。
走进黄河旋风公司的研发中心,琳琅满目的产品让人眼花缭乱。该公司办公室工作人员张涛一边向记者讲解每种样品的特点和功能,一边详细介绍企业情况:“黄河旋风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你看这个直径不足5厘米的PCBN复合片,价格可以高达800元。而通过进一步的产品结构优化,这一个高端石油钻头产品价格更是接近80万元。”
而在黄河旋风公司超硬材料事业部的分厂走廊上,隔不远就会有一幅两米长、一米宽的大型合影照片。张涛告诉记者,这是企业领导与每年受到表彰的劳模的合影,“这种正向激励作用非常大”。
本报特派记者 许伟涛
实习生 吕丹阳/文
本报特派记者 赵耀东
见习记者 李政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