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郑州段,全长128.94公里,起点位于长葛与新郑交界的新郑市观音寺镇英李村,途经新郑、中牟、管城、二七、中原、高新、荥阳等7个县市区,终于穿黄工程隧洞出口。
一个是中华民族“母亲河”,一个是南水北调“世纪龙”,当两者相遇,又会创造怎样的奇迹?今年汛期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将要通水,跨越黄河天堑的穿黄工程现状如何?7月13日,本报“南水北调中线行大型系列报道”采访团先后来到穿黄隧道黄河南岸的荥阳市王村镇孤柏渡,和黄河北岸的温县,一探究竟。
本报特派记者 许伟涛
实习生 吕丹阳/文
本报特派记者 赵耀东
见习记者 李政阳/图
跨越黄河天堑的穿黄工程,注定是水利史上的奇迹。
输水干线全长1432公里的南水北调中线干渠过渠首,架渡槽,沿等高线一路向北,宛若一条水龙驭水而上,却在遇到黄河时俯身“潜行”,穿河而过。
单从数据来说,穿黄工程总长19.3公里,共2条隧洞,每条长4250米,其中过黄河隧洞长3450米,邙山隧洞段长800米,在黄河底部最大埋深35米、最小埋深23米。
也正由此,穿黄工程被誉为南水北调中线的咽喉工程。
据介绍,整个工程由南北岸明渠、南岸退水建筑物、进口建筑物、邙山隧洞段、穿黄隧洞段、出口建筑物、北岸新老蟒河渠道倒虹吸、南北岸跨渠建筑物和南岸孤柏嘴控导工程等组成。
其中,穿黄主体建筑物(含隧洞及其进出口建筑物)设计洪水标准为300年一遇,最大防洪标准定位1000年一遇,而主要建筑物地震设计烈度为7度,以确保整个工程的安全。
7月13日11时30分,郑州西荥阳孤柏渡。夏日正午的黄河,苍茫一片。
站在黄河南岸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入水口,但见两条入水口已经封堵,穿黄隧洞正在进行充水实验后的认真查验,不时有车辆从穿黄隧洞的辅道来往出入。汛期过后,南来之水将由此穿越黄河,一路向北。
据悉,穿黄工程的主要任务,不仅是安全有效地将水从黄河南岸输送到黄河北岸,更可以在水量丰沛时,根据需要向黄河补水。按照设计,穿黄工程流量为每秒265立方米,加大流量是每秒320立方米。
走进穿黄隧洞,光线顿时暗了下来,只有便于查验的施工灯在黑暗的隧洞里透出昏黄的光线。而隧洞外高温的炙烤,也随着深入迅速降低。越往里走,湿气越重,身上的燥热也一扫而光。迎面扑来的是丝丝凉气,仿佛是在提醒人们,站在隧洞里,头顶就是浩浩黄河。
头上30多米就是黄河,要在这里挖洞,还要挖得宽、立得牢,并在运行中确保渠道牢固,难度可想而知。为解决长距离输水隧洞混凝土开裂及防渗问题,穿黄隧道作了特殊设计。穿黄隧洞外衬设计为预制混凝土管片,内衬为环向预应力锚索现浇混凝土,内外衬之间专门设置了弹性防排水垫层,具有防水和排水功能,使得内外衬能够分别单独承受内水和外水压力。
穿黄隧道起于黄河南岸的荥阳市王村镇孤柏渡,止于黄河北岸的温县,自2005年9月27日正式启动。之所以选择在这里开挖隧洞,是因为这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可以横穿黄河最窄的地方。毕竟,要打通河底的两条隧道,就要先在黄河两岸分别打两个竖井,以便放入河底打孔专用的泥水平衡盾构机。
资料显示,该工程正式启动时,工程人员首先在黄河北岸的温县赵堡镇陈家沟村村西,开挖两个直径18米、深76米的竖井,这在国内外都是一大壮举。2010年6月22日,“穿越号”盾构机终于到达邙山隧洞出口。历时4年零7个月,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全线贯通。
13时25分,采访团一行驱车绕行至黄河北岸,却怎么也寻找不到那两口竖井的所在。几经打探,才在一位来自湖南娄底的建设者指引下,来到穿黄工程项目北出水口的建设工地。原来处在黄河滩上的竖井上,已建起了漂亮的跨渠建筑物。目前工地上仍有60多名建设者,在进行后期的扫尾工程。
可以想见,南来的长江水在不久的将来穿越隧洞,在黄河底下顺畅北上,必将与东流的黄河水构建出“十字交叉”的奇观,延续一个“江水不犯河水”的千古传说。
不仅如此,穿黄工程不仅是在保护丹江水质,而且黄河之水与长江流域之水也将有机会“水乳交融”。据了解,当穿黄隧洞需要检修时,丹江水将通过退水洞注入黄河,从而排空穿黄隧洞中的水对其进行维修。此时,黄河水和丹江水将实现交汇。而如果黄河出现旱情,丹江水也将通过退水洞注入黄河,“支援”黄河,实现交汇。或者水量过多时,汉江水通过退水洞排进黄河,为泄洪分担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