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北调长江水,效益有几何?对众多市民来说,恐怕还是个谜。为此,记者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穿越郑州为例,为您解读究竟水“利”得几何?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郑州段,起点位于长葛与新郑交界的新郑市观音寺镇英李村,终点位于穿黄工程隧洞出口,途经新郑、中牟、管城、二七、中原、高新、荥阳等7个县市区,全长128.94公里。据了解,郑州段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长的十分之一,占河南境内总干渠长度的五分之一。郑州段工程总占地面积约为5.5万亩,其中永久占地4.3万亩。
7个分水口,往郑送清泉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穿越郑州,到底要从谁家门口过?在郑州,共有7个分水口向城市送水,受水区供水目标6个。建成后,郑州段总干渠水面宽约60米,水深7米,两岸防护林带宽约4~8米,总占地平均宽约140米。
据悉,总投资约为135亿元的郑州段工程建成后,郑州将形成从东南至西南到西北三面环水、绿色屏障沿线而行的壮丽景观,增加水面700万平方米、林带160万平方米。郑州段渠道起点设计流量每秒305立方米,加大流量每秒365立方米,终点设计流量每秒265立方米,加大流量每秒320立方米。此外,沿线共布置各类交叉建筑物179座,仅公路桥就有91座。
那么,南来长江水又是怎样送水呢?按照规划,就是在郑州段工程与城市水厂之间建个连接的配套工程,通过它把南水北调水输送到城市水厂,从而极大地缓解郑州市城市水资源供需矛盾,提高居民饮水质量。
这样,原来引用的黄河水,不仅能够满足全市完善生态水系的需要,还使一直捉襟见肘的农业灌溉用水得到有效保证。更重要的是,引来这么多丹江水后,能优化郑州市的用水结构,使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和环境用水之间的关系趋于良性。
据悉,60米宽的渠水通过7个分水口,可口的丹江水将每年送给郑州5.17亿立方米,如果按西流湖平时60万立方米的蓄水量计算,这个水量能填满861个西流湖,且水质属优Ⅱ级。同时,郑州将实行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三先三后”的调水原则,供水采取准市场运作模式。以后谁要是浪费水,是要多掏钱的。
南水润绿城,风沙少肆虐
南水越郑州,带来的还不仅是用水结构的优化,还有着更大的生态效益。
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郑州段引水水面平均宽约60米,将在郑州市境内形成700万平方米的水面,加上160万平方米的防护林带,将形成一道纵贯南北的绿色生态屏障,这对郑州空气的净化、预防风沙侵袭,将起到良好作用。
与此同时,郑州段工程通水后将减少地下水资源超采,有利于缓解地下水位的大幅度下降和漏斗面积的扩大,能控制和防止地面沉降对环境的危害,因缺水而干枯的水库也会部分重现生机,沿线植被状况会有所修复,这些都会带来一定的生态环境效益。
沿黄文化游,借此再添色
一渠通南北,引水上京来。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之故,长江与黄河之水有缘以礼握手,长江与黄河文明亦将直接对话。
毫不讳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为中原文化遗存的发掘与保护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沿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一路北上,从南阳到安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731公里。工程纵贯河南腹地,穿越古人类生活最集中的区域之一,连接着楚文化、夏文化、商文化等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区域。
特别是,对于地处中原腹地的郑州而言,自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文物发掘保护工作启动以来,郑州段先后有新郑唐户遗址、荥阳关帝庙遗址、新郑胡庄墓地、荥阳娘娘寨城址等4个项目获得“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据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郑州段建成后,将与已成规模的东西轴“郑-汴-洛”沿黄文化旅游带,形成新的大十字交叉,使全省的文化产业带在空间组合上更加有序合理,并成为促进河南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新增长点。
同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使长江水同黄河水在此交汇,这一举世瞩目的世纪工程也就成为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的纽带,密切了地区间的联系,通过对南水北调工程的文化内涵深刻挖掘,开发“水文化”产业并集中展示,必将成为黄河边上的新旅游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