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就是要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各类人才,而低达7%的就业率无疑说明了相当部分的毕业生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面对“最难就业季”,大学生应反省,学校也应反思。
近日人社部透露,上半年有97万求职者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意向,其中高校毕业生56万人,而56万人仅仅是今年727万毕业生总数的7%,也就是说,已就业的毕业生不足一成,被网友称为“最难就业季”。
就业率不足一成,这一数字实在令人震惊。要知道以往每逢毕业季,各个高校都会晒出喜人的成绩单——签约率超过90%。两相对照,只能说明后者的水分实在太大了。
不过,就算如今的毕业生面临“最难就业季”,7%的就业率还是低得不正常。那么,这一数字又说明了什么?
首先,说明部分毕业生的工作能力有问题。不可否认,这个社会确实存在“拼爹”现象,但大部分用人单位最看重的依然是毕业生的工作能力。但可惜的是,许多毕业生大学四年不是用功学习,努力实践,而是得过且过,将大好时光用在打网游、睡懒觉、逛淘宝等方面。结果四年一过,当他们走出校门面对各个单位的招聘启事时才发现,自己根本不具备用人单位所要求的素质和技能。
其次,低就业率说明部分毕业生的心态有问题。按理说,毕业生既没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又没有出色的工作能力,求职时理应放低姿态,从基层做起,逐渐充实自己,提高能力,然后才能在职场上大显身手。可偏偏有些毕业生求职时不能正视现实,总是要求一步到位,否则宁愿啃老也不工作。比如,记者调查中的采访对象小李是2013年厦门某高校本科毕业生,他所就读的学校挺好,但一年多来,因数次求职的企业都没能进入他的“法眼”,小李现在还在家啃老。他对记者说:“上那么多年学,花了那么多钱,毕业后,我总不能每个月就领两三千块钱的工资吧?”
第三,该现象说明部分高校的教学质量有问题。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各种科技成果层出不穷,对此,高校理应及时吸收,充分消化,并及时传授给大学生,帮助他们跟上时代的步伐。但可悲的是,很多高校的教材多年来一成不变,已与时代严重脱节,而照本宣科的老师,更拿不出多少与时俱进的真材实料。结果,等到大学生走出校门前去应聘时,最大的感受就是这学白上了。
第四,该现象还说明学校缺乏起码的就业指导。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上大学的根本目的就是毕业之后找一个好工作。而这自然就涉及到就业教育——将来具体要从事何种工作,要学好哪些专业知识,要考取哪些职业资格证书等。明白这一切,大学生才能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打好各项基础。可许多高校连基本的就业教育也没有,一切只能靠学生自己去摸索。如此一来,直到毕业时还有许多学生对求职仍是一头雾水,他们不知道自己想要从事哪种职业,也不知道自己擅长哪种职业,在茫然失措中,只好乱碰运气,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我们知道,大学就是要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各类人才,而低达7%的就业率无疑说明了相当部分的毕业生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对此,大学生应反省,学校也应反思,并采取切实措施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否则,大学毕业却找不到一份工作,既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也是对个人前途的不负责任。
期待您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思考与评价,请把想说的话、想表达的观点发给我们,本报将择优刊发读者来论,共同碰撞思想的火花。来稿信箱:jzrbs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