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杨仕智)在引黄入焦工程沁北13公里长的总干渠上,一条条“水龙”扎进农田,龟裂的玉米地喝上了“救命水”。7月30日,正在干渠抽水的武陟县三阳乡大油村村民孙小海激动地说:“要不是引黄入焦工程送来‘救命水’,今年俺村的秋庄稼可就没指望了。”
今年入夏以来,由于高温少雨、持续干旱,加上武陟县三阳乡、小董乡又处在郇封岭漏斗区,水位持续下降,四成机井抽不上水,秋作物大面积受旱,玉米离地尺把高,叶子枯萎拧成绳,再过七八天浇不上水,就有绝收的危险。
今年建成的引黄入焦工程沁北段就从三阳乡、小董乡穿过,涉及8个村,设计灌溉面积10万亩,有效灌溉面积5万亩。为充分发挥工程效益,全力抗旱保秋,市、县水利及河务部门从7月25日起,组织干部职工和干渠沿线群众昼夜引水浇地。为了提高黄河引水渠的引输水能力,水利部门租用了2台大型挖泥船,连续奋战7天,疏通黄河引水渠3公里,支持抗旱保秋。武陟县水利局局长黄国洲说:“引黄入焦沁北段已连续放水30多万立方米,目前已灌溉秋作物3万多亩。”
“引黄入焦工程是真正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在干渠抽水现场,大油村党支部书记张周全对记者说,“你顺着干渠南北瞅瞅,全是从渠里抽水浇地的群众,要没有引黄工程送来的‘救命水’,俺村今年三分之二的秋庄稼就没有收成了。”大油村共有50多眼机井,因高温少雨,水位急剧下降,目前已有三成机井无水可抽。
“俺村西边上百亩的玉米就指望引黄干渠里的水了。”三阳乡西尚村村民刘长福光着脚丫,一边浇地,一边清清嗓子说,“村西上百亩地,只有一眼机井,过去浇一遍需要40天,每亩浇地成本30元。现在,这一眼井也抽不出水了。如今用黄河水浇地,浇一亩只要一个小时、花五六块钱,全村2000多亩地,光浇地就能省下一大笔钱。”
在小董乡南官庄村的引黄干渠上,抽水浇地的群众排成了长龙。村民张有全说:“浇了这遍水,秋庄稼收成就有希望了。南官庄是个大村,有4000多亩地,沿渠两边浇地不成问题,远离干渠的农田可就没这‘口福’了。”他希望市、县水利部门在干渠两边再配套修建一些支渠、斗渠,这也是干渠沿线群众的共同呼声。①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