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汛期,雨水没有如约而至,旱情却悄然登场。
今年6月份以来直至7月21日,我市累计降雨量仅53毫米,是多年同期163毫米的32.5%。由于降水偏少,加之气温高,致使土壤失墒加剧,全市出现了不同程度旱情。
尽管7月29日16时至7月30日7时,我市除沁阳北部无降雨外,其他地区普降小到中雨,局部暴雨,平均降雨量为14毫米,稍微缓解了秋作物的旱情。但据7月30日统计,全市210万亩秋粮,受旱面积仍有35万亩之多,占秋粮播种面积的17%。
针对持续加剧的旱情,全市各级各地积极组织抗旱,在六月、七月两个月的统计期内,全市共投入机电井4.1万眼、泵站94处、机动抗旱设备7817台(套),全市18个灌区昼夜不停进行灌溉。
截至7月30日,全市已累计抗旱浇地392.2万亩次,通过组织群众自己拉水、市场买水、政府组织送水以及抗旱设施供水等,解决临时饮水困难人口2.84万人,累计投入抗旱资金7096万元。
面对旱情,确保旱区群众基本生活用水需要和安全是重中之重。
在中站区龙翔街道,为解决西张庄村、刘庄村、寺后村、东张庄村群众吃水困难问题,该街道积极组织拉水车为这些村庄进行送水。
地处山区的博爱县寨豁乡汉高城、玄坦庙、大底、上岭后、白坡等5个村庄,有近2800名村民吃水困难。该县利用新建的高扬程提水站,通过提取青天河水库水解决了这一问题。
在解决群众吃水难问题的同时,全市各地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掀起了一轮又一轮抗旱保秋粮丰收的高潮。
旱情发生后,上级部门分两次下拨中央特大抗旱补助费260万元和特大抗旱资金350万元。水利部门迅速将260万元中央特大抗旱补助费下拨各受灾严重的县市区,用于应急抗旱水源、抗旱设施建设及抗旱设备添置。另外350万元也正在下拨落实中。
在黄河驾部控导工程处,260台水泵每天15个小时从黄河中取水,通过我市已建成的引黄入焦干渠,为沿线3万亩耕地秋作物有效灌溉提供了充足的水资源保障。市广利灌区管理局抓住去年9月至今年5月水源较为充足的时机,为沁阳市、温县、武陟县14个乡镇21万亩农田进行补水,已补充地下水4600万立方米。
在大沙河修武段,已开始下闸拦蓄河水,确保沿线提灌和饮水灌溉。
在孟州市,当地政府通过补贴油费、提供拉水车等措施,鼓励百姓自行拉水送水。
为了进一步了解旱情动态,积极指导开展抗旱工作,7月27日,市政府成立了4个抗旱督导组。7月30日,市政府副市长王建修带领市直相关部门负责人到6县市,对抗旱工作进行检查督导。
在督导中发现,抗旱水源不足是眼下制约我市抗旱工作的最大问题。全市各个灌区均存在着引水流量不足问题,特别是引沁、广利两个大型灌区设计引水量分别是30立方米/秒、15立方米/秒,而目前引水量仅为3.6立方米/秒、1立方米/秒,且引沁灌区因总干渠济源鹤济煤矿段采空塌陷导致水引不到我市境内,影响孟州市丘陵区7万亩农田灌溉;博爱县丹东灌区现有引水量2立方米/秒,仅能保证三分之一灌区灌溉。全市中小型水库蓄水不足,截至7月25日,全市28座中小型水库蓄水总量为0.3633亿立方米,是常年同期蓄水量0.5230亿立方米的69%。山区、丘陵区大多数水池水窖无水可蓄。全市现有机电井4.5万眼,其中有7000眼出水不足。
而据市气象台预测,未来7天我市仍将以晴好天气为主,无明显降水,最高气温在35℃左右,不利于水分的保持,我市干旱将进一步发展。
如此严峻的形势,各级各地各相关部门都不敢掉以轻心,在采访中纷纷表示,下一步要保障群众基本用水。针对沿山地区吃水困难人群,按照已制订的拉水送水预案,有条不紊地组织拉水送水,确保旱区群众基本生活用水需要。
要科学调配有限水源。进一步强化抗旱水源的管理和调度,根据现有的水利设施情况,进一步细化优化各项工作方案和预案,充分利用河道、水库、塘坝、机井等工程设施,科学合理配置水源。同时,加强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统筹安排好城乡居民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生态用水,切实提高抗旱水源的利用效率,使有限的水源发挥最大的效益。
要发挥抗旱组织作用。充分发挥抗旱服务队技术、设备和人力优势,协调抗旱服务组织特别是县级抗旱服务队,主动出击,上门服务,帮助群众抗旱灌溉、维修机械,努力扩大灌溉面积。
“我们一定能够取得抗旱保供水安全、保秋粮丰收这场战役最后的胜利!”采访中,奋战在抗旱一线的政府部门、乡镇干部、普通群众信心满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