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抠”出一腔精气神
强化服务意识
艰苦奋斗精神永远不能丢
市太极体育中心周边道路征迁建设绿化进展情况通报(第二十二期)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4年8月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抠”出一腔精气神
——记焦煤集团九里山矿节约能手刘金玉
作者:中国煤炭报记者 刘耀平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刘金玉从废料堆里挑拣能用的材料。 魏 霄 摄
 
   

  (一)矿山“老抠儿”

  巍峨雄伟的太行山南麓,闻名遐迩的云台山西部,有一座煤矿叫九里山矿。它是焦煤集团主力生产矿井之一。这个矿的供应科有个以员工名字命名的“刘金玉修旧利废班”。

  刘金玉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了26年,每年有350天在矿上、班里,多年来为矿山节约了数千万元,还带动大伙儿勤俭节约、精打细算。有人说,刘金玉真是“矿山的金玉”、单位里的“聚宝盆”,有人说他“死脑筋”“恁小气”“老抠儿”……

  昔日苦怕了,特别珍惜今日的甜

  刘金玉老家在河南滑县,却于1962年出生在焦作市中站区。那是因为他的父亲一路逃荒要饭来到焦作,1957年到煤矿参加工作,在李封矿先后当上了通风工、队主任,后来在煤矿安家落户。

  刘金玉兄妹6人,1个哥哥、2个弟弟和2个妹妹。刘金玉知道,那时候李封矿的单身员工,住的都是大通房。中间用高粱秆隔开,再糊上带草的泥巴,就算是享受单间了。刘金玉家兄弟姊妹多,单位帮忙在附近找了一间房,把他们全家安顿进去,这算是额外的照顾了。

  刘金玉记得很清楚:当时父亲每月40多元的工资,不足以养家糊口。他上学后的每个星期天,都要到煤矿矸石山上捡煤核儿,以省下家里的买煤钱。好几年的夏天,他都带着大妹妹去中站区集市上捡西瓜子,回来洗净晒干,以每公斤1.6元的价格卖给瓜子铺。每年捡回几十公斤瓜子,基本上能解决弟弟妹妹们的学费,还能给每人添一件新衣服。

  “三年自然灾害”刚过,全国人民都勒紧裤带过日子。国家规定:12岁以上每月供应粮食13公斤,12岁以下每月配给4.5公斤。父亲每月有25公斤粮食,但往往不到下旬,家里就已断顿。刘金玉常领着妹妹捋榆钱儿、掐薯叶、挖野菜,回来掺点高价买回来的玉米面打上一大锅稀糊,小孩子们先捞叶,最后大人喝点汤。

  上世纪70年代初,刘金玉的父亲调到九里山矿。1980年,刘金玉高考落榜,通过招工被分配到该矿建井处掘进四队。一次在井下抬溜槽时,不小心右手中指末节被钢板砸坏了,1988年被调去矿供应科工字钢修理车间,专门从事修旧利废。

  早年的艰辛生活,在刘金玉心里烙下印痕,他说,自己深深懂得“小瓜子能解决大问题”“一块煤核儿一块炭,积少成多煮熟饭”的道理,并由衷地感慨道:“昔日苦怕了,特别珍惜今日的甜!”

  随地乱扔材料,看着心里起急

  刘金玉来到供应科修旧利废班后,发现了一个现象:每天早晨都会有人背个布袋,来到矿车停车场,将刚刚升井的矿车里的废料一一打扫干净背走。刘金玉感慨:这里的员工还真是“把家”,都知道“废料不废”,自觉捡回去更新复用。有知情人就笑了,说:“哪里是更新复用,背回去全当废铜烂铁给卖了,收入装个人腰包了。”

  得知内情后,刘金玉没有吱声。他悄悄准备了个平板车,每天6时多起床,比别人先到车场,把车上、地下沾满煤灰的螺丝、螺母、半截管子、断裂的管卡、挂着道钉的夹板、碎角铁和钢筋头儿等,一一装进车里,拉回堆在班里的料场上,再进行分类,用煤油浸泡除锈、焊接、套丝,更新后送回井下复用。

  刘金玉这样做,自然有人不高兴,私下说他:“公家的东西,多少年都没人管,你鼻子里插根葱装的什么象?”刘金玉说:“我没别的意思,就是看到矿上的材料随地乱扔,我心里起急。”

  后来有人劝刘金玉歇手让一让,捡走卖掉的废铜烂铁可以分成。刘金玉摇了摇头,以后他起床更早了,每天6时前就会到车场。

  商量不通,有人就在晚上去班上场院里偷。这事被刘金玉发现了,他索性搬到库房住。于是,“老抠儿”的绰号传了开来。矿领导有感于刘金玉以矿为家、勤俭持家的精神,干脆把他们班直接命名为“刘金玉修旧利废班”,并号召全矿向他们学习。

  运输区材料员郭兰成、掘进二队材料员朱小海、五四青年采煤队材料员董修金等人说,各区队缺料时,并不直接去供应站领新料,总是先到修旧利废班里找找,看有没有适用的。更新复用材料按30%作价核算,减少了材料费,降低了成本,收入自然水涨船高。

  刘金玉就这样捡捡修修,26年来从未间断过,却从来没有领过奖金。这么多年节约材料值多少钱?矿供应科给他粗略算了一笔账,仅2013年有记录的统计,回收复用的材料按30%折算,价值就达161万元,也就是说,为矿上直接减少材料费支出536万元。

  (二)练好“抠门儿”本领

  有人说,焦煤集团九里山矿刘金玉,貌不惊人但技术出众。技术好,从表面上是看不出来的,但刘金玉的确长得一般,一米七二的个头儿,瘦瘦的身条儿。他性格腼腆,说话不多。近视镜后的眼神儿有些迷离,可是一旦遇到他感兴趣的话题,眼睛会顿时放出机警、探询与犀利的光。

  有人问:刘金玉高中文化程度,哪来的那么多理论和一手好技术?这得去问刘金玉本人,问他的领导和同事们。

  没有技术,拿啥去作贡献

  刘金玉说,上初中时,他梦想当一名教师,能教出一大批优秀学生。读高中时,他想考上大学专攻设计专业,将来成为一个拔尖儿的工程师。

  参加工作后,刘金玉曾在综合办待过一段时间,从事井下机械维修工作。他跟着师傅学习修耙斗机、喷浆机,焊接管道等,很快掌握了车、钳、铆、焊等一般性操作技术,自以为称得上是“技术工人”了。

  但有件事对刘金玉的触动很大。1987年6月,井下12皮带巷煤仓需要一个漏斗,形状要求上圆下方,高3米、直径2.5米,这给他们维修班27人出了个难题。请人加工吧,费用太高,自力更生吧,又不具备技术。商量后,他们决定自己采用氧气切割、大锤敲击的土法来干。不料出了工伤,一个工友的手指头被挤断了。没办法,他们只好去请技师,结果人家说难度太大不敢接。后来,他们想起机电科王师傅经验丰富,就请他来帮忙。王师傅研究了图纸后,经过放样、画线,非常顺利地把问题解决了。

  “为啥科班技师说做不了,工人出身的师傅却轻而易举能干成?”“没有技术,拿啥去作贡献?”之后,刘金玉拜王师傅为师,到书店挑选书籍,阅读、琢磨,然后实践,很快掌握了钣金、喷漆等工艺。

  为提高员工素质,这几年,九里山矿每月要就岗位知识进行考试,从3000道题中抽取100道题。该矿规定,50岁以上的员工可以免试,但刘金玉主动要求与年轻人一同考试,他几乎每次都得100分,偶尔一次得了98分还懊恼不已。

  浪费无异于搞破坏

  刘金玉的“老抠儿”名声在矿上传开了。有朋友劝他:“咱们这么大个矿,平均每天要消耗几十万元的材料费,都像你那样斤斤计较,还咋能拉动消费?”刘金玉不以为然:“提倡拉动消费,可不是让你浪费。浪费就是既糟蹋别人的劳动成果,又给公家造成损失,这无异于搞破坏,搞破坏就等于是犯罪。”

  刘金玉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近几年,随着科技进步,九里山矿广泛使用隔膜泵。由于它体积小、重量轻,井下的工作面、下顺槽、掘进头、下风道等地,普遍使用隔膜泵。用得多,坏得也多。去年下半年以来,回收上来的隔膜泵,堆在院里像小山。刘金玉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购1台泵要花6800元,矿上得花多少钱。

  刘金玉号召全班行动起来,大家一起开动脑筋,想方设法攻克隔膜泵修理关。他自己先取走1台泵,夜里反复拆装、研究,白天琢磨、试验,终于发现问题出在内部的密封圈上。他去市区矿用设备商店挨家找,终于在一家五金商店找到了类似的密封圈,买回来一试果然见效——隔膜泵得救了。自去年8月至今,“刘金玉修旧利废班”先后修复了隔膜泵105台,价值71.4万元。

  这事传出去后,有人问刘金玉:“你们给矿上节省那么多资金,单位奖励你们多少钱?”刘金玉说:“我们压根儿没有想到为钱,只是觉得还能用的东西扔掉太可惜,修好了用上了,省下的也是大家的。”

  单体柱修理车间员工杜金荣说:“刘师傅不仅是节约能手,也是技术革新能手,他设计发明的立式单体柱试压架,一次可试压40根,效率比原来提高了10倍,既省工省时,又有了可靠的安全保障。”

  (三)带动大家一起“抠”

  焦煤集团党委宣传部部长吕秀芳说,近年来,他们对九里山矿刘金玉的勤俭节约精神作过宣传,无论在集团公司,还是在矿里、区队,从公司董事长到区队班组长,说起刘金玉,大家都知道他的“老抠儿”劲儿。

  煤矿困难,更要节俭

  矿区电视台台长郑志霞说起一件事:今年5月初,矿上召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及学习焦裕禄精神座谈会,刘金玉作为劳模代表参加。

  临到刘金玉发言,他却列举了一大堆矿上浪费的现象。比如,经常使用的快速接头,回收时没能把螺丝胶圈收回来,因此无法修复使用,单价65元的接头只能当废铁处理;有的员工把一些设备和材料当成一次性产品,领新、用新成了习惯,大手大脚造成浪费;有的单位领料员盲目报计划,使一些备件和材料出现积压,一旦设备更新换代,这些备件和材料就成了废铁。

  刘金玉说:“眼下咱们煤矿困难,更应该节俭,日子得‘抠’着过。”

  在一旁听大家发言的焦煤集团总经理助理,九里山矿党委书记、矿长郑保川听后很激动,他说:“今天,刘金玉以他自己的实践和心得,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教育课。我们的干部工人如果都像刘金玉那样,以矿为家,无论煤矿有多大困难,都能渡过难关。”

  之后,九里山矿迅速开展了“勤俭节约、增收节支、杜绝跑冒滴漏”等群众性反浪费活动。今年5月底,郑保川在基层召开节约现场会,看到堆放的2000多米废旧钢丝绳,眉头皱了起来:“库存还有5000多米呢,大家想想办法,看怎样把这些废物利用起来。”

  有人提出,把旧钢丝绳焊接后用来替代W钢带。刘金玉则认为焊接了局部,却降低了钢丝绳的抗拉强度,不如用焊接管把两根钢丝绳分段定位压制成锁,专门用于煤巷支护。郑保川当即表示肯定。当天矿里就加工了6套,拿到井下掘进二队试用,后来发现效果很好,又在全矿推广使用了130套。焦煤集团供应处的负责人了解到情况,认为这是节约材料的好方法,下一步可以在全公司推广使用。

  郑保川说:“以前,我们矿每月的材料费支出都在1100万元上下,现在已经降到了600万元至700万元。”

  老伴儿助阵,省了时间

  有人说,一年365天,刘金玉有350天都在矿上工作。这话说得是不是有点过头儿?修旧利废班员工徐素芬说,这种说法很保守,刘金玉每年也就休息六七天。

  据说,刘金玉的老伴儿常合民以前对刘金玉非常不满意。7月13日,记者来到刘金玉家。老两口住在矿区的集资房,房子不算大,窗明几净,地上干干净净。当记者问及刘金玉在家的表现时,常合民直截了当地说:“以前不满意,后来没脾气,现在配合很默契。”常合民嘴上说着默契,眼里含着泪,想必心里是有委屈的。

  要说默契,那是千真万确的。刘金玉上班下班急匆匆的,好几次把买来的材料忘在了家里。给家里打个电话,常合民就会赶紧送过去。去年10月,井下16轨道安装保险杠,可是气缸上的密封圈用完了,整个安装工作不得不停下来。虽然一个密封圈花不了几毛钱,但是要让使用单位通过供应科去买,还得打报告、审批、采购,费事耗时。于是,刘金玉就给常合民打了个电话,告诉她配件的名称、型号大小以及销售商店,并叮嘱她快点买了送来。常合民把材料送到了矿上,而且多买了好多个。工友们开玩笑说:“一个密封圈几毛钱,路费让嫂子花掉好几元,亏大发了。”常合民却说:“我不送来,刘金玉不吃饭、不睡觉也会赶到市里去买,来回40公里,俺是心疼老头儿哩!”说罢返身乘车走了。工友们说,这种事常合民已经习以为常了。

  刘金玉在修旧利废的岗位上坚守了26年,谁也说不清他为矿上作了多少贡献。焦煤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谢述新说:“焦煤集团是个百年老矿,本身就靠着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起家。我们要宣传刘金玉的精神,动员广大员工行动起来,继承和发扬焦煤的光荣传统和作风,艰苦奋斗、勇往直前,迎接新的挑战,创造美好的明天。”

  目前,焦煤集团4.5万名员工在行动上以刘金玉为榜样,在艰苦奋斗中求生存、求发展。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