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都市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教育部:2014年起 推荐免试研究生不再设置留校限额
全市单独家庭信息核查工作正在进行
第二批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岗位开始征集
赵其凤:自信坚强的知识女性
“打电话询问是否同意录取” 是骗人的
停缴的社保再续时需要补缴吗
家电汽车成投诉热点
密闭空调房 别用灭蚊剂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4年8月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赵其凤:自信坚强的知识女性
本报记者 陈作华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赵其凤老人今年虽然已经101岁了,但她拿到书时依然爱不释手。
  陈作华 摄
 
   

  到底是有文化的人,老人接过市爱心敬老促进会工作人员赠送的养生保健书籍时,下意识地翻来翻去,爱不释手。

  老人名叫赵其凤,今年101岁。记者近日在马村区待王街道后靳作村见到这位老人时,她行走已经需要有人搀扶,反应也有些迟钝。她捧着书不放,其实已无从阅读,只是一种爱书的本能使然。

  老人的娘家原是修武县西村乡一户乡绅,母亲怀她七八个月时,父亲夜里去山上看秋,不料失足掉入悬崖身亡。她8岁时,母亲又因病去世。从此,爷爷、叔叔、姑姑、姨姨的家,就成了她辗转栖身的地方。

  赵其凤9岁上学,从修武一中毕业后考入开封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就在开封教书。抗战开始后,学校迁移,她随校到甘肃省天水市继续教书。再后来,她又回到开封。

  24岁那年,她成了家,丈夫是学水利专业的。为抗战,她丈夫加入了国民党军队,后来他看到国民党没有希望,就悄悄靠近共产党,暗中给八路军办事,曾把一些枪支弹药、80台电话总机和4000多公斤小麦转交给八路军。再后来,她丈夫正式加入八路军,在辉县一带山区打鬼子,抗战结束后跟随刘邓大军南下。解放后,她丈夫转业到河南省政府办公厅工作。

  丈夫的经历和家庭出身问题,让赵其凤命运多舛。反右期间,丈夫被打为右派,从郑州下放到原阳县农村,她也随之成了农民。后来,她随丈夫回到修武县高村乡。这是丈夫的老家,而丈夫的家庭在土改中被划为地主成分,她又成了地主家的婆娘。

  犁地、耙地、纺花、织布,她一切从头学。“干活吃苦不算什么,可政治运动带来的冲击,让她饱受精神折磨。”老人的儿子说,“‘文革’期间,父亲被批斗,白天黑夜不让回家。”

  “我妈背地里抹眼泪,可在我们面前却显得镇静而坚强。她对我们姊妹几个说,身正不怕影子斜,你爸不是特务,你们都别怕,事情总会弄清楚的。她每天按时做好饭让我给爸送,还让我给爸捎话,让他相信党,坚强起来。”老人的儿子说。

  “母亲常常教导我们要学好本事,不要钻营权贵,更不要贪取不义之财。”老人的儿子告诉记者,“早年经济困难时,家里粮食不够吃,还都是粗粮。那时候修凌公路正在建设中,我爸负责后勤和材料管理,到工地就可以吃白馍,可我妈没让我去过一次。工程完工后,库房里剩余几千张新凉席,我家没有拿回过一张。”

  “我妈是有个性的人,也很关心国家大事。我家一直订有报纸,她每天都看,前几年得了一场病才失去了阅读能力。她吃饭不挑,有时还喜欢吃点儿肥肉。上年纪牙齿不好后,我们经常把瘦肉剁碎做成包子给她补充营养,另外保证她每天吃两个鸡蛋、喝一碗牛奶。”老人的儿子说。

  命运多舛,内心豁达,坚守良知,不失其所。这,也许就是赵其凤这位知识女性百年人生的真实写照。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