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以来,一场罕见的旱情横扫怀川大地,全市2个月平均降雨只有68毫米,比往年同期减少了七成,为63年来最少。
因持续干旱少雨,我市地下水位普遍下降4~12米,有近7000眼机井出水不足。
因持续干旱少雨,我市境内沁河、丹河接近断流,沁河武陟段只有0.26个流量。
因持续干旱少雨,我市除青天河、峰林峡水库,其余26座水库已近干枯,处在死库容以下。
因持续干旱少雨,我市有107万亩玉米受旱,山丘区有2.8万人、0.9万头大牲畜出现饮水困难。
这场突如其来的旱情,正巧发生在玉米需要大水、大肥旺盛生长阶段,持续干旱,给水不足,将对我市玉米生产造成严重影响,事关全年粮食丰产丰收大局。一些多年从事农业、水利工作的专家感言:“从事农业、水利工作这么多年,没有见过这么严重的旱情。”
旱情就是命令,抗旱十万火急。
面对旱魔,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
市委书记孙立坤就抗旱保秋、保人畜饮水安全作出重要指示。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文深强调:“要把抗旱作为当前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确保抗旱保秋夺丰收,确保人畜饮水安全。”
7月22日,全省防汛抗旱工作电视电话会之后,我市立即召开专题会议部署抗旱工作。7月30日,冒着高温,副市长王建修率领市水利、河务等部门的领导,深入六县市抗旱一线,现场解决问题,督导抗旱保秋和人畜饮水工作。
7月27日,市政府成立4个督导组,分赴各县市了解旱情和抗旱动态,督导各地抗旱保秋工作。
为了支持抗旱保秋,市里筹集610万元,急速下拨各地。
面对旱魔,市水利、河务部门迅速行动,多措并举,从容应对。
一场引黄入焦、抗旱保秋的战斗从7月25日打响以来,市水利、河务部门组织干部职工和干渠沿线群众昼夜引水浇地。为了提高黄河引水渠引输水能力,市水利部门租用2艘大型挖泥船,连续奋战7天,清淤疏通黄河引水渠3公里,支持抗旱保秋。目前,我市已经连续引水54万立方米,13公里长的引黄入焦总干渠沿线已浇地3万亩次。
为了抗旱保秋,市水利部门科学调度,充分利用青天河、峰林峡水库和黄沁河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水源,用于抗旱保秋和人畜安全饮水。中站区龙翔街道西张庄村、刘庄村、寺后村等8个村8000多口人出现饮水困难。市水利局领导多次与修武、中站两地政府协调,并前往峰林峡水库水源地调研,制订并快速实施了引水方案。
面对旱魔,我市18个灌区行动起来了,科学调度水源,全力抗旱保秋。
市广利灌区管理局面对旱情,全局干部职工克服沁河引水不足的困难,实行水量集中统一调度,巡渠看口,和灌区群众一起浇地保秋。6月份以来,该灌区引水873.26万立方米。其中,农业灌溉引水443万立方米,灌溉2.46万亩次;青风岭地下水漏斗区引水补源430.26万立方米,有效缓解了灌区下游旱情。丹东灌区因持续干旱,灌区玉米、生姜等农作物严重缺水,群众心急如焚。该灌区管理局高度重视,科学调配水源,目前已完成灌溉面积80%以上,剩余地块有望近日结束。
面对旱魔,各县市区行动起来了,抗旱保秋夺丰收,成为干部群众的共同心声和行动。
博爱县动用机井4202眼,引河水31.5万立方米,截至目前,全县玉米已经普浇一遍,第二遍已经浇灌16万亩。
孟州市财政今年拿出200万元,用于西部地区引水补源,今年4月,引沁灌库200万立方米,为西部抗旱灌溉提供了水源保障。该市组织市乡村抗旱技术人员5000人次,对孟州市全市境内的提灌站、机电井和农田电力设施进行全面巡查、检修。目前,该市启动机电井4000多眼、提灌站40处,架设抗旱应急电力线路2800多米,更换调整变压器15台,为抗旱保秋提供了保障。
温县井灌与渠灌相结合,合理调配抗旱用水。全县启动机井8000眼,利用引黄补源工程开动3台提灌设备,目前全县农作物地块基本已普浇2遍透水。
天大旱,人大干。截至8月4日,全市已灌溉秋作物417万亩,水利条件较好的已普浇2遍水,山丘区人畜饮水困难得到基本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