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时才能告别这种“屡坏屡修、屡修屡坏”的怪圈?唯有问责调查不“烂尾”才有可能。
7月30号,武汉的白沙洲大桥(长江三桥)桥面破损出现一大约长为1米、宽30公分的洞,桥面车辆飞驰而过,不时还有碎石落下。消息曝光后,顿时舆论哗然,因为该桥从2000年通车到2010年的十年间,维修了24次。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白沙洲大桥的“屡修屡坏”状况,至今没有一个合理说法。
(据《中国广播网》)
设计寿命100年,在桥龄10年的时候,就已经大修了24次,平均不到1年要大修两次。上次“10年大修24次”引起全国关注之后,舆论直接质疑这座“屡坏屡修、屡修屡坏”的大桥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腐败?怀疑归怀疑,官方自有官方的说辞,但就在舆论稍微沉寂之后的2011年7月,在白沙洲大桥修修补补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武汉市路桥收费管理中心原主任赵近秋受贿90万元被依法提起公诉,还是多少回复了人们的疑问。
然而,上次大修后,官方信誓旦旦地保证至少可以6年不出问题的大桥,现在又出问题了。而且,在这次曝光之前,去年该桥又曾经维修过一次。这一次问题的严重程度,我们从武汉市桥梁维修管理处吴主任的口中可以得出一个大概的判断:大桥受力是三个层次,桥面、桥面下的铺钢层、最底下的桥面板,而这次破的洞“其实是桥面板的一个洞”。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数公里外的武汉长江大桥,自1958年建成后才大修过一次。
记者站在桥下抬头看桥底,接二连三的裂缝与钢板,使大桥宛如一件不断被缝缝补补的旧衣裳,虽能遮羞御寒,却少了几分底气。白沙洲桥管所勘查现场的工作人员说:“这不属于他们的管理范围,应该归城管委管辖”;至于后续措施,工作人员说:“这是他们桥梁处的事情”。而吴主任说是“超载车辆长期碾压导致”,“已经安排桥科院对其进行桥梁检测,下一步会根据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得出一个具体的维修方案”。
虽然对“屡坏屡修、屡修屡坏”的怪圈,我们还不能以此料定其背后必定还存在更多腐败行为,但根据桥管所、城管委、桥梁处等部门相互推诿的情况看,我们有理由相信,元凶除了可能的超载、建造质量外,一定存在维修设计、监理、施工、管理等环节不够科学严谨的人祸问题。“屡坏屡修、屡修屡坏”,当地群众已不愿用“豆腐渣工程”来形容了,他们关心的问题是“究竟有没有无法修补的硬伤”。
记得上次投入亿元大修后,该桥不到3个月又出问题,在舆论的关注下,官方将最初一口咬定的“长年超载”,变成了仓促上马的“新技术”恶果。武汉市政府也表示已经展开对白沙洲大桥设计、施工、监理、管理等环节的调查。事后,武汉市城市路桥收费管理中心、武汉市交委、武汉市交管局等相关部门均保持沉默,表示对长江三桥10年维修24次是否存在违规和贪腐问题“不便透露”。
又过去了4年,相关调查应该进行得差不多了吧?当年“不便透露”的问题,现在应该可以拿出一套经得起推敲的说法了吧?频繁大修,浪费资源、资金不说,维修过程中还要造成交通堵塞,市民怨声载道。何时告别这种“屡坏屡修、屡修屡坏”的怪圈,唯有问责调查不“烂尾”才有可能。这次,在中央不断加码反腐力度的情况下,也许问题真有根治的可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