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来是择校“重灾区”的北京,今年的中小学入学却少了往日的暗战和硝烟。据北京市教委通报,除了进民办学校、寄宿制学校等入学方式,今年小学就近入学比例达93.7%。这表明,只要下决心,“权钱择校”这块教育改革的“硬骨头”是能够“啃”得动的。
义务教育阶段择校歪风,是教育领域一大顽疾。每到入学季都是“拼权”“拼钱”的高峰期:家长们使出浑身解数,动用各种资源,只为那一纸名校的入学通知书。以权入学、以钱择校的招生乱象,扰乱了招生秩序、损害了教育公平。
对于择校,其实教育主管部门年年有禁令,但最终往往收效甚微。根子既在于缺少敢治的胆识和魄力,也在于缺少善治的举措,最终利益难以触动,择校乱象成为顽疾。
治理择校乱象需要切断权钱交易,更要标本兼治,根除滋生择校的土壤。家长们之所以不惜代价、挤破头让孩子进名校,反映出教育发展长期不均衡、学校实力差距过大的现实。其实对家长而言,只要家门口有个不错的学校,谁还愿意舍近求远去择校?因此,治理择校的根本出路,在于合理布局教育资源、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把每一所学校都办成让百姓信得过的好学校。同时,要通过深化教育改革,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应试教育导向,让学生成才机制更加立体化、多元化。
治理择校乱象还要持之以恒,防止反弹。毕竟,根除特权思想绝非一日之功,要加强监督,防止择校风死灰复燃。同时,各地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政绩观”,少办些为名校锦上添花的事,多办些为弱校雪中送炭的事,让每个学校都有特色、都能出彩。这样,才有可能彻底杜绝择校歪风,重塑教育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