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炎热的夏季,游泳无疑是市民消暑锻炼的最佳方式。但是,市民在水质不达标的游泳池里游泳,很有可能导致传染病发生,使游泳者的健康受到威胁。
连日来,市卫生监督执法部门对我市游泳场所的卫生管理情况进行了监督检查,发现个别游泳池的水净化、消毒、更换、余氯测定及消毒剂投放、浸脚池水更换等日常卫生检查记录不详,部分自检项目、水温度和气温没有公布,浸脚消毒池池长、宽度、深度不符合规范要求,儿童池和成人池未严格隔离等问题比较突出。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卫生监督员对游泳场所当场下达了卫生监督意见书,要求其限期整改。
游泳场所的卫生管理状况不仅需要经营者负责,而且需要游泳爱好者自觉维护游泳场所的公共卫生。入夏以来,有关游泳场所卫生管理情况、游泳爱好者如何保持游泳池卫生、卫生部门应如何监管等问题,引起了网友们的热议。
【网友热议】
网友【大漠孤烟】说:“游泳池卫生关系到每一个游泳者的健康,泳游池经营者要想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就必须执行游泳池卫生管理的相关规定,为消费者营造一个健康、卫生的游泳环境。”
网友【爱转角】说:“游泳池的公共卫生需要我们大家共同维护,游泳前最好先冲个澡,入池前在浸脚池内消毒,在游泳的过程中不要向游泳池内吐痰,更不能小便,以保持水质不受污染。”
【记者调查】
那么,我市各家游泳池的卫生状况又如何呢?昨日,记者到多家游泳场所进行了调查。
在我市某健身房的游泳池入口处,记者看到了摆放在显著位置的当日采集水样,旁边的小黑板上清楚地写着检测数据:PH7.3、CL0.3。前来游泳的健身爱好者们,经过浸脚池时都会认真消毒,以防止将细菌带入游泳池内。“我长年在这里健身,这个游泳池的卫生保持得非常好。我们应该从自己做起,为自己也为他人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正在浸脚池消毒的李先生告诉记者。
在我市一家规模较大的游泳池内,记者看到来这里游泳的人非常多,一些游泳爱好者光脚在游泳池外嬉戏后,并没有再次到浸脚池消毒,就直接跳入了池内;有的甚至坐在游泳池边吃零食,将食品渣掉进池内;有的则在游泳池边上随意吐痰。“救生员工作时更多的精力放在游泳爱好者的安全上,并无暇顾及周边的卫生情况,所以,公共卫生的维护还要靠大家。”该游泳池经营者告诉记者。
记者在我市某露天游泳场所发现,游泳池的水质除了人为造成的污染外,空气漂浮物等自然因素也会对水质造成污染,游泳池内的杂质甚至肉眼都能看到。经营者表示,露天游泳池的卫生管理也是按照卫生部门的规定执行的,针对露天游泳池更容易被污染这一问题,他们只有靠勤换水来解决。
【相关连线】
记者从我市卫生部门了解到,游泳池的水质不达标,主要体现在微生物超标、物理超标和化学超标三个方面,肉眼难以辨别。其中,微生物超标的危害最大,容易对人的皮肤、消化道等产生影响;而化学超标主要指PH值酸碱度超标,会对人体皮肤黏膜产生刺激性作用。
为了消除游泳池的卫生安全隐患,近日,我市持续开展了游泳场所专项检查行动,重点检查游泳场所的卫生管理制度情况,池水循环净化和消毒管理、场所布局、通风情况,自检及检测公示情况。同时,对游泳场所是否建立传染病报告制度,游泳池水是否及时净化、消毒、更换等,余氯测定及消毒剂投放、浸脚池水更换等是否有详细的记录和日常卫生检查记录,人工游泳场所是否设置专人负责池水净化消毒工作,通往游泳池走道是否设有强制通过式浸脚消毒池,池长、宽度、深度是否符合规范要求,是否按标准设置更衣室、沐浴室、厕所等进行不定期检查,以及时发现和消除卫生安全隐患。
相关工作人员提醒游泳爱好者,即使消毒再严格的游泳池,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卫生安全隐患,游泳爱好者游泳过后要及时洗澡、刷牙,保持好个人卫生。
此外,许多游泳场所经营者为了减少游泳池内的细菌数量,通常会加入过量的氯制剂对游泳池里的水进行消毒,很可能导致游泳池里水的氯含量超标,损害人体皮肤、发质甚至眼睛等,使游泳者眼睛发红、头发发黄、皮肤潮红发痒。
那么,游泳爱好者应如何防止氯过敏呢?专家表示,从游泳池里出来后,应及时冲洗全身,这样可以去除身上的氯和其他可能致病的微生物。同时,皮肤有伤口、脓疮和皮肤容易过敏等人群尽量不要去公共泳池游泳,以免导致氯过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