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水涛
8月1日上午,在沁阳市太行街道丁庄托老院里,三五成群的老人正在树下纳凉,他们有的在唠家常,有的在打纸牌,有的在闭目养神……在他们身上无不洋溢着晚年生活的舒适与惬意。提起这些安享晚年的老人,就不得不说丁庄托老院的创始人王素芳。
在与记者的交谈中,王素芳的思绪回到了15年前。1999年对她来说是艰难的一年。那一年,王素芳因工厂倒闭而下岗,而公公婆婆和母亲都因年老多病需要专人照顾,为方便同时照顾三位老人,王素芳就把母亲接到自己家中,承担起了照顾三位老人的责任。
“那时,母亲得了重病,生活不能自理,吃喝拉撒全在床上。我每天都要给母亲擦洗身体,更换床单、被套、衣裤,特别在冬天,换洗的衣物干得慢,我就用火烤,经常忙到深夜。每到季节交替变化的时候,母亲的病情都会加重反复,我整日整夜地守护在她跟前,生怕出现紧急情况。”回忆起那段时光,王素芳忍不住流下两行热泪。
在照料母亲的同时,王素芳还要照料公公婆婆。喂饭、擦身、按摩……王素芳经常是刚伺候完这个老人,马上又要伺候另一个老人。10余年的坚持与付出,让三位老人的生命得以延续,王素芳的孝心也感动着身边的人。
2002年,王素芳母亲因病情加重而住院,她每天都守护在母亲身边。同一病房的老人家属对其悉心照料老人的行为大加赞许。当得知王素芳没有工作后,有人提出让她帮忙照看自己的父母。就这样,当王素芳母亲出院时,几位老人也来到了王素芳家里。王素芳的家庭托老院就这样开张了。
为了能给老人们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王素芳特意将住房进行了改造。随后,王素芳的生活重心就完全用在了老人们的身上。一日三餐如何做更能符合老人的胃口,更能保证老人的营养?如何护理能更加体贴?对于一连串的问题,王素芳都进行了认真思考。
在托老院开办最初的几年间,王素芳不仅要做饭,还要洗衣服,为老人按摩、打针。这段时间,她一下子瘦了一大圈儿,但王素芳的坚持得到了老人们的认可。越来越多的老人慕名而来,希望到这里安享晚年。为此,王素芳另租了一处民房,进一步扩大托老院的规模。
“通过照顾公公婆婆和母亲,我积累了很多经验,深知照顾老人的不容易。随着越来越多的家庭子女外出打工,老人,特别是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就成了家里的负担。为减轻这些家庭的负担,我更坚定了从事养老事业的决心。”王素芳说。
至今王素芳还记得,多年前的一天清晨,当她打开托老院的大门时,只见一个坐在轮椅上的老太太在几个青年人的陪同下等候在门前,其中一个青年人突然向她跪下,请求帮忙照顾自己的母亲。
原来,这位老太太因重病几乎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还需要专人细致照料。家里没钱,子女又没办法外出工作,全家都陷入了困境。无奈之下,一家人慕名找到了王素芳。了解情况后,王素芳毫不犹豫地接纳了老太太,并免去了她的托老费用。
2011年9月,王素芳又新建了丁庄托老院分院。该分院按照高标准建设,棋牌室、餐厅一应俱全,每个房间里都安装了空调、彩电,托老院还专门聘用了厨师、护理人员。如今,托老院的老人也增加到了近60人。
“老人忙碌了一辈子,就该享受天伦之乐。我天天和老人们生活在一起,虽然忙碌却很幸福。看到老人们,我就会想起自己去世的母亲和公公婆婆。我对待老人要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我就是这些老人的‘女儿’,我要让他们感受到这里就是温暖的家。”王素芳说。
记者手记: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对一个人的基本素质要求。在现实生活中,践行传统美德却是知易行难。而王素芳用最质朴的行动,坚守十余年让数十位老人安享晚年,也使自己一步步走向了尊老敬老的更高峰。
其实,王素芳做到的远不止这些,她用行动阐释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真谛,让自己的孝心和爱心惠及更多老人。一张张安详的面孔、一个个满意的笑脸,看到老人们在王素芳的照顾下幸福生活,记者在为老人们感到高兴的同时,也为王素芳的付出而感动。她创办托老院,为不少家庭解决了后顾之忧,也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得以体现。
如今,养老已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如何让老人安享晚年,需要的不只是一个王素芳,而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为老人过上幸福的晚年生活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