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从小过苦日子的人,老了反倒年景越来越好,还能活个大岁数,你说这算不算是老来福?”在修武县郇封镇东常村一户门前盛开着丁香花的农家院子里,记者跟百岁老人徐桂英促膝攀谈,反倒被老人屡屡提问。
说实话,刚进门时,院子里坐着两位白发老人,二人看上去没有明显的年龄差别,记者都分不清哪位是采访对象。“她是我儿媳妇,今年73岁,我比她大27岁,你咋瞅不清谁大谁小哩?”徐桂英老人的话让在场的人笑了起来。
耳不聋、眼不花、记性好,而且开朗、健谈,今年整100岁的徐桂英老人,看起来真的不比她儿媳妇显老。
“你问我小时候的事,咦,不能提,苦死啦!”老人说,“我娘家就在郇封镇西常村。我打记事起,就整天挎个小篮去拾柴火、摘野菜。小时候吃不饱啊,野菜算好的,还经常吃树叶、树皮。一年春上,我家门前的榆树皮被别人偷偷剥走了,害得我割二茬树皮。树皮碾碎后打成糊糊喝,喝了不消化,浑身浮肿。”
“我8岁时开始纺花,14岁学织布,16岁时就能自己织布了。织出的布不舍得自己穿,要拿出去卖。那时候我身上的衣服都是用布头做的,还补丁摞补丁。”老人说,“我姥姥、我妈和我,三辈女人出嫁都没有嫁妆货。我成家时,我妈给我一条旧被子,连褥子都没有。还用老舅家送来的粗坯布,染色后,给我做了一件大红袄和一件蓝衣裳。”
“我16岁那年成的家,到20多岁还没孩子,也没钱看病。我男人在城里饭馆干活,他看有个外地孩子常来饭馆要饭,就把他带回了家,那孩子就成了我儿子。”老人说,她一辈子没有生育。儿子如今也上了年纪,而且身体不好,所以她平日都住在孙子家。
“小时候,奶奶啥活都能干,播种前在地里通沟,赶毛驴车,冬天修河,大炼钢铁时上窑炉,她比男人都能干。她50多岁时还在家里纺花织布,我家的织布机在村里保留时间最长。”老人的孙子说。
“奶奶她闲不住,家里没啥活干了,就给街坊邻居扎锅排。她扎的锅排结实耐用又好看,还不要钱,村里几条街上的人家都用过她扎的锅排。为扎锅排,我家还种了一小片高粱地。她现在还能扎,不信让她扎给你看。”老人的孙媳妇说着把老人的针线和高粱秆拿了过来。老人二话不说,穿上针就干了起来。
“她还喜欢给月子里的孩子做衣服。现在很多人都不会做那么小的衣服了,她的手工好,谁家生孩子给她说一声,她都不推辞。”孙媳妇说,“其实她两眼都有白内障,只有做过手术的那只眼睛看得着,她就是用一只眼睛做活的。”
“奶奶生活上不指靠别人,她自己住一间屋。饭食上,她不喜欢吃我们做的饭,一天三顿饭都是自己做,早晚喝玉米面糊涂,中午是糊涂面条,面条还是她自己擀的,软面煎饼也是她自己烙的。”孙媳妇说。
“老人家还能擀面条?”记者问老人。“你咋不信哩?”老人说着站起身走回自己的屋子,和了一碗面擀了起来。哇,那个麻利劲,让在场的人都叫起好来。
“别看我嘴里只剩3颗牙了,别的啥病都没有。我过去体重70多斤,现在101斤。如今的日子好到天上去了,我是越活越年轻。”老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