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视觉新闻 丨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即将失传的技艺——铣锭
妙笔生“花”
“上级来人”可学学林则徐
“打110求聊天”错得让人痛心
微话题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4年8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即将失传的技艺——铣锭

作者:本报记者 杨 帆 摄影报道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一根根粗糙的木棍,经过常香树的手变成一件件精美的的工艺品。
  ⬆常香树展示几根手工纺车用的纺花锭子。
  ⬆一位小朋友被常香树制作的精美小挂件吸引。
  ⬆每次赶集,常香树的铣锭摊位前总有年轻人围观。
  ⬆锋利的铣刀将木棍旋铣成一件精美的小挂件。
  ⬆常香树用刀将选中的木棍削成擀杖的雏形。
  ⬆削成擀杖雏形的木棍要固定在铣架上进行精心旋铣。
 
   

  前几天,在沁阳市沁河桥北的集市上,记者见到一位铣锭的,他正聚精会神地在铣架上精心制作擀面杖。经过攀谈,得知他名叫常香树,是博爱县孝敬镇双庙村人。

  “铣锭”是对靠铣锭、铣擀杖和旋陀螺的手工匠人的统称。在我小时侯,邻村有一位这样的手工匠人,街坊邻居都喊他“铣锭”,很少有人叫他的名字,所以直到现在我仍然不知道他的真名实姓。年少时的我十分敬佩铣锭人的心灵手巧,惊叹于一根粗糙的木棍在他的手里转眼间就变成一根纺花锭子,或者是精美的木陀螺、木擀杖等。

  和所有的手工艺一样,铣锭这门手艺,说起来容易干起来难。就拿做擀杖来说,要精心选好材料,先用刀、斧、锯、镰等对其修整,然后固定在铣锭架上,拉动旋弓旋转木棍,用锋利的铣刀一轮轮旋铣、旋边造型,一根圆直光滑的擀杖就做成了。做一根擀杖,前后大概需要十多道工序几十分钟时间,一个匠人一天下来能做成十五六根擀杖。

  今年48岁的常香树就有一双这样灵巧的手。17岁那年,他跟随邻村的老铣锭许丙仁学手艺,一年后便开始了游乡串村的匠人生活。那时候他年轻不知道累,每天早上三四时从家里出发,骑着带有两个大筐的加重自行车,到焦作东边马村、待王附近的村镇赶集铣锭,一直到夜里十时许才能回到家。

  常香树说,铣锭是强体力活,需要有很好的手力和臂力,还要细心和有耐心,虽然辛苦却收入微薄。到今年,他整整做了30年的铣锭,收入仅仅能顾得住全家人的基本生活。近些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纺花锭、擀杖等的需求越来越少,铣锭这行当的收入也越来越少,他又学会了做板凳、钉镰刀、绑笤帚、修面萝等手艺。

  时间到了2000年春天,有人拿来一截鬼见愁木料,让常香树加工成小葫芦和小棒槌等小挂件,他按客户要求精心干完了这批活儿。后来,陆陆续续又有人让加工这类小挂件,常香树的手艺也越发精湛了。为了多挣钱,他连续多年的春节都是在博爱圪垱坡庙会上度过的。

  去年,常香树和妻子带着铣锭工具前往北京锣鼓巷,希望能在集市上找到挣钱的门路,由于那里不允许店外经营而无奈返回。但这次经历也让他看到了一丝曙光,锣鼓巷集市上的艺人告诉他可以春节期间到北京赶新春庙会,在那里他的小葫芦、小棒槌等挂件肯定受欢迎。他告诉记者,他现在已经储存了一部分小木挂件,明年春节一定要到北京的庙会上一显身手。

  现在,常香树两口一个月要赶十七八天的集市庙会,一个月下来夫妻俩的收入总共只有3000元左右。虽然收入不多,但常香树对铣锭这个行当却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很为铣锭技艺的未来担忧。

  常香树不无忧虑地说,铣锭是老祖宗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手工技艺,现在的年轻人嫌铣锭手艺活累、挣钱少,不愿意学也不愿意干。目前,会铣锭技艺的人越来越少了,在焦作辖区的几个县会这门手艺的仅有四五个人,他是其中年龄最小的一个,等他们这一代人干不动了,或者离世了,那铣锭这个技艺也就要彻底消失了!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