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乐”要从梦想走向现实,需要子女的道德自觉和“孝心发现”,更需要老年人的“自我救赎”和公共服务的“制度补血”。让老年人过上充实、快乐的晚年生活,既是子女的情感义务,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重庆市渝中区大坪正街71岁的赵大爷独自居住,爱喝酒的他常常酒后拨打110,有时是说没带钥匙,有时是说摔倒了,其实他是不堪寂寞,就想找民警说说话。经统计,赵大爷一年来竟然拨打了1483次110。
(据《重庆商报》)
不论是“坐公交车打发时间”,还是“买菜谱吸引儿女回家”,抑或“打110求聊天”,“老无所乐”的困境,已经成为一个群体的隐痛。一方面,在经济市场化、人口流动化的当下,家庭结构小型化、空巢化,子女不在父母身边已经成为一种无奈的现实;另一方面,随着价值观的多元化、家庭观念的淡漠和亲子关系的疏离,老年人成为了一个被忽视的边缘群体。
在理想的图景里,养老应该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经济支持,即满足老人基本的物质需要;二是生活照料,即为老人提供日常的关照和护理;三是精神慰藉,即给予老人经常性的情感互动和心理关怀。在坚硬现实的挤压下,许多老人对养老的要求可谓简单至极——为了排解内心的寂寞和孤独,他们只是需要子女陪着说说话、聊聊天,“常回家看看”。
“有心无力”也好,“有力无心”也罢,在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要和子女的养老供给之间,出现了脱节甚至断裂。在正当的情感诉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满足,无法排解内心的孤独和寂寞的老年人,采取剑走偏锋的方式来发泄情绪、表达诉求。“打110求聊天”作为一种扰乱公共秩序的偏差行为,尽管错了,却错得让人痛心。
“老有所乐”要从梦想走向现实,固然需要子女的道德自觉和“孝心发现”,也离不开老年人的“自我救赎”和公共服务的“制度补血”。一方面,老年人不能“自我边缘化”,将活动范围封闭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而是要不断融入社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公共生活。另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加强公共服务,为老年人提供活动场所和公共空间,健全老年人的社会支持网络。
此外,在居家养老不堪重负的格局下,大力发展社区养老,也有助于缓解“老无所乐”的尬尴。在社区养老模式下,老人虽然还是住在家中,但日常生活所需的各种服务却由社区内的养老服务中心提供。社区养老虽然将民营养老院的各类服务引入社区,却没有对老人采取集中供养的方式,没有较好处理养老过程中传统文化、家庭边界和代际关系的矛盾与冲突。
只有从根本上突破“老无所乐”的困境,让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要得到满足,老年人错乱的利益表达才会消减。说到底,让老年人过上充实、快乐的晚年生活,既是子女的情感义务,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期待您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思考与评价,请把想说的话、想表达的观点发给我们,本报将择优刊发读者来论,共同碰撞思想的火花。来稿信箱:jzrbs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