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自沧河渠倒虹吸出口导流堤末端为起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进入鹤壁段,并终于汤阴县行政区划边界处,全长约30.8公里。鹤壁段包括河渠交叉建筑物4座、左岸排水建筑物14座、路渠交叉建筑物22座、控制工程建筑物5座、渠渠交叉建筑物4座。鹤壁段渠道设计流量每秒250立方米,加大流量每秒300立方米,总干渠以明渠为主,明渠与河流全部采用立交。
特别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与淇河奇遇般“相交”,却通过倒虹吸工程互不“干涉”,“交臂”而过。那么,当“南水北调”遇上这条“流淌在《诗经》里的河”,又将发生怎样的故事?
本报特派记者 许伟涛
实习生 吕丹阳/文
本报特派记者 赵耀东
见习记者 李政阳/图
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一路北上,奇遇般地“邂逅”了一条“流淌在《诗经》里的河”——淇河。
发源于山西省陵川县棋子山的淇河,属于海河流域,是卫河支流。可以说,在我国文学史上,除了长江、黄河,没有哪一条能像淇河一样,在那个时代就如此被人垂青并颂扬。
据考证,现存历代游览吟咏淇河的诗文有300多首,古代规模最大的诗集《全唐诗》中有咏淇诗歌近40首。而在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39篇诗歌是直接描写淇河风光的。
那么,当“南水北调”遇上这条古老而美丽的河,又将发生怎样的故事?7月14日,本报“南水北调中线行大型系列报道”采访团来到淇水之滨,探访一个新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传奇故事。
与子相交不相汇
也许,从没人能够想象得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会与这条美丽的淇河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鹤壁段,是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黄河北—羑河北段(简称黄羑段)的组成部分。鹤壁段南起沧河倒虹吸出口末端,终点接汤阴段起点,全长30.8公里。鹤壁段渠道设计流量每秒250立方米,加大流量每秒300立方米。总干渠以明渠为主,明渠与河流全部采用立交。渠道设计水深7米,设计底宽8~19米。
而说起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干渠与淇河最紧密的联系,莫过于南水北调工程的淇河倒虹吸工程。在这里,两条河流完成了奇遇般的“相交”——与南水北调中线干渠相互交叉,通过倒虹吸工程互不“干涉”,“交臂”而过。
南水北调中线淇河倒虹吸工程由倒虹吸、节制闸和退水闸组成,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鹤壁段的河渠交叉建筑物,位于鹤壁市淇滨区夏庄村北约100米,东距京广铁路约400米,距107国道600米。
与子相交不相汇,默默相守千百年。两条河流的“相遇”,必将给美丽淇河带来深远的影响。其中,最大的改变将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汛后全线通水后,将分别通过34号、35号、36号3座分水口门,向鹤壁市年平均分配供应1.64亿立方米丹江水。这不仅解决了鹤壁及附近群众的用水问题,节省下来的淇河水还将为当地的美丽生态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据介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近期供水目标,主要以城市用水为主。未来,将通过城市和工业使用南水北调水,逐步对鹤壁及周边城市挤占的农业用水和生态用水进行返还,且有效地控制地下水超采和保护水资源,建设节水防污城市,基本遏制因缺水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缓解城乡用水矛盾,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而如今,南水北调干渠下穿美丽的淇河,一路奔向京津,而清亮洁净的淇河水,依旧美丽地流淌。等到南水北调干渠通水之后,相信迤逦而来的南水北调中线干渠,也必将给淇河增加一处新的景观。
充水借调淇河水
南水北调与美丽淇河的关系,还不仅仅是一次相交不相汇的相遇。
6月5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鹤壁段充水试验,大部分都是取自于洁净的淇河水。7月14日15时55分,采访团一行来到位于鹤壁市西南约15公里的盘石头村。作为这次中线工程充水水源地之一,位于淇河中游的盘石头水库就在这里。
据悉,整个南水北调中线河南段的注水方式主要有3个取水点,黄河南侧从黄河取水,辉县到穿漳这一段从盘石头水库取水,穿漳到河北境内用的是岳城水库的水。按照通水试验方案,后期的充水水位将达到设计水位。
盘石头水库是一座集防洪、供水、灌溉、发电、旅游、水产养殖等功能为一体的大型水利工程,总库容6.08亿立方米,总投资9.98亿元,具有防洪、供水、发电、灌溉、水土保持等功能,淹没面积13.3平方公里,是豫北地区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是海河流域规划中卫河中游三大防洪体系之一,被列为河南省“九五”重点建设项目,对整个豫北地区经济发展、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起着巨大的作用。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淇水悠悠,桧楫松舟”,《诗经》里的这些诗句,生动地描写了淇河两岸美丽的风光。蓄水后的水库整体形象像一条舞动的游龙,水库坝体附近湖面开阔,挺拔俊秀的鸡冠山和雍容华贵的凤凰山相向而视,四面环水的湖心岛和凸出湖心的龙舌半岛、半月岛等相映成趣。
站在盘石头水库大坝上,恰逢雨后初霁,看天空云霞百般变幻,不禁令人遐想——生活在这一“流淌在《诗经》里的河”岸边的人们,在3000多年前又是怎样的一种生活?
资料显示,淇河原是卫河的最大支流,故有“淇河闯祸,卫河遭殃”的谚语。洪水来时峰高量大,来势凶猛,给卫河下游的滞洪区群众带来沉重的灾难和巨大的经济损失。盘石头水库的建成,造福了一方百姓。
淇河,不仅是一条古老而美丽的河,还是北方唯一一条未受污染的河流。鹤壁城市用水主要以淇河为主,然而淇河属季节性河流,分“枯、荣”两期,自从盘石头水库建成之后,鹤壁百姓虽告别了缺水的日子,但“水库的水从没蓄满过”。
而今,沿着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行走,能够感受到鹤壁段与淇河文化的深深交融。看那清亮的淇河水沿着渠道哗哗流淌,不禁令人心生无限感慨——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全线通水后,来自千里之外的长江水将挟裹着试验充水的黄河水、淇河水、漳河水,一路汇流,供水沿线,北润京津!
延伸阅读
淇水鹤壁听诗风
鹤壁——淇水之滨的一座美丽城市,因淇河穿城而过,而具有了一种特有的灵气。
7月14日下午,采访团一行离开盘石头水库刚进入鹤壁新区,正巧天空就出现双彩虹奇观。
18时30分左右,鹤壁出现了亮丽的彩虹;过了10多分钟,又出现一道彩虹,双彩虹持续了约30分钟。彩虹内侧一环颜色艳丽,外侧颜色较淡,犹如光环一样。当时,一边下着小雨,一边出着太阳,好奇的人们纷纷用手机拍照留念。
据了解,双彩虹是平常的彩虹外边,同时出现同心但较暗的副虹。这种现象是阳光在水滴中经两次反射而成。
沿着穿城而过的淇河,仿佛能触碰到美丽淇河那深流静水泛起的诗的光华。自先秦诗经、汉魏乐府,以至唐、宋、元、明、清等历代皆有诗人吟咏过淇河,留下了300多首不朽的诗篇。
有人说,淇河是一条诗河、史河、文化河。
早在7000多年前新石器早期,就有人类在这里居住,形成了独具风骚的淇河文化。河水流经太行山脉形成独特的淇河风光,被誉为“水影山光,胜过桃源”,享有“北国漓江”之称。
淇河两岸文化景点密布,文献记载众多,被史学家认定为中华文明重要的发源地之一。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现,生活在淇河沿岸的先民们在这里创造了多姿多彩的古文化。这里既是殷商古都朝歌所在地,又是卫国都城;既有以鬼谷子为代表的古代军事文化,又有以浚县正月古庙会为代表的民俗文化,还有以《诗经》为代表的诗文化。世界上第一位女诗人——许穆夫人,以及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岑参、高适等,都曾生活或游历于此,并留下了不朽的名诗佳作。
《诗经》中有许穆夫人因怀念故乡而吟咏:“毖彼泉水,亦流于淇。有怀于卫,靡日不思。”看那淇水悠悠流淌,以桧木作楫,松木作舟的许穆夫人驾船出游,以排遣忧愁,其美妙令人神往。而今人读此,那千古流淌的淇河,拨动着的又岂止是古人的乡愁?
如今,鹤壁市已在淇河边建立了一座淇水诗苑,修建亭台、碑廊,将历代与淇河有关的诗篇镌刻其上。每到傍晚或是节假日,临近的市民总会来到这里,有的拍照留念,有的临摹书法,有的对着诗词默默吟咏,兴之所至,则干脆摇头晃脑地大声诵读起来:“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那种投入,那种忘我,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
据统计,淇河的“淇”字在《诗经》中出现的次数,仅次于黄河的“河”字。可见淇河除了滋养沿岸的世代居民之外,还滋养着以《诗经》为代表的文化诗风。曹操当年在淇河两岸足迹很多,他写的很多诗歌,也有浓厚的《诗经》风格,如其千古经典之《短歌行》,就直接引用了《诗经》中《鹿鸣》的原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作为北方唯一未受污染的河流,淇河还是一条生态之河,河水清澈纯净,可直接饮用,两岸植被郁郁葱葱,养育了丰富的动物物种,目前记录到的鸟类有156种。淇水诗苑正是鹤壁依托生态淇河倾力打造的一项惠民工程。淇水诗苑紧临鹤壁新城而建,北起107国道淇河桥头,南至湘江路区间的淇河东岸,全长2.5公里,东西宽30米至180米不等,成带状分布,占地面积约1000亩。整个诗苑入诗1500余首,以历代咏淇诗歌和鹤壁籍诗人为主脉,以淇河为载体,依托淇河生态线,展示鹤壁千年文脉线。
淇水诗苑以诗歌长廊为主线,以5个篇章(先秦篇、秦汉篇、唐宋篇、明清篇、现代篇)贯穿始终,内容涵盖(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民国及现代)7个历史时期,主要景观包括殷商园、诗经园、瞻淇台、游人诗庭、诗歌长廊、明诗广场、一壶映月、九曲竹溪、新诗广场等20余处,充分运用书法、绘画、雕刻等多种艺术综合表现形式,成为了一条风景优美、富有诗情画意的生态史诗文化长廊,传承着那“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和“瞻彼淇奥,绿竹青青”的千年诗风。
记者手记
山河春色阅不尽,风流万卷赠后人。因“南水北调中线行”采访的缘由,探访淇水这条美丽的河,如读一本泛黄的书卷。
千百年来,淇河依旧静静流淌,而《诗经》里的句子,仿佛也与我仅一纸之隔。掬一捧淇河的清流,《诗经》的气息,透着指尖的凉意传来,那是有关桑椹、竹叶、艾蒿,有关泥土、水草、鸣鸟的气息。
今天,鹤壁依托淇水诗苑,紧紧围绕《诗经》中悠悠淇水的千古传唱,将古典与时代相结合、人造景观与自然景观相结合、古典文化符号与现代标志相结合,使每一位走进诗苑的游人都能感受到淇河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不仅丰富了鹤壁的城市内涵、拓展了淇河亲水空间,而且有效满足了游客游览观光、群众休闲娱乐的需求,进一步完善了鹤壁城市功能。
明天呢,一路融合了长江、黄河、淇河、漳河水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又会写成一首怎样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