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修武县西村乡的大山里,有一位饱经风霜且依然健在的百岁老人,他叫樊克义,今年整100岁。立秋前一天,记者在西村乡西大掌村一户门前长着茂盛皂角树的农家院子里,见到了这位老人。老人面容慈祥,行走自如,除了耳朵有点儿背外,看上去身体并无大碍。
“这是我家,我爸平日跟我侄子住在县城,可他喜欢大山,所以常来我家。”老人的女儿、今年70岁的樊秀莲说,“我爸生在大山里,长在大山里,一辈子都在大山里劳作,他跟大山有着割舍不断的感情。”
老人出生在西村乡甲板创村。他对小时候的记忆是:放牛、放羊、烧木炭。家里有12亩山地,可不打粮食,一亩地小麦只收两三斗,十几亩地总共能收两三担粮食。所以,山里的野菜、野果都是果腹的东西。
山里不打粮食,却出土匪。“土匪抢粮、抢钱,抢不着就打人。一天晚上,一个土匪闯到我家里,跟我要钱,我说没有,他就端起枪来,我赶紧往外跑,他就朝我背后开火了,子弹从我胳膊窝下穿过,把我的衣服打了个洞。”老人说。
“土匪没打着我,可日本鬼子的子弹实实在在打到了我的身上。”老人说着脱下上衣露出肩膀给记者看,果然在他的右肩胛骨下边,有一个核桃大的弹孔伤疤。“日本鬼子来搜山时,大家都往山里跑,鬼子见人就开枪。我大概是被发现了,一挺机枪对着我连续扫射,我被打中倒地后,机枪还不停,子弹打掉的土都把我埋多厚。”
“到天黑后,我才从土里爬出来,去山下治伤。郎中说,子弹是从后肩部打进去从前边出来的,幸亏没打到肺上或大血管,我才捡了条命。”老人说,“八路军来了,老百姓才过上了安稳日子。我经常被派到县里开会,会上教我们怎么种好庄稼。我后来成了种地能手,县长还给我发奖状哩。”
“解放后,我爷爷当了生产队长、农业技术员。地里的活他样样是行家,就说耩地吧,他总结出‘三摇三不摇’的方法,教会大家后,都觉得管用。”老人的孙子说。
“我爷爷一辈子没上过学,也不识字,可就在三年前,他突然会背《三字经》《百家姓》了。我们都感到奇怪,以前从没有听他说过这么文绉绉的话。”老人的孙女说,并让老人当场把那些话再背背。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老人当着记者等人的面,把《三字经》《百家姓》背得滚瓜烂熟。
老人对此的解释是,一天夜里天快亮时,他做了一个梦,梦里有人教他学记这些东西,还让他多加练习。老人天亮后找到村里的一个老师背给他听。记者问老人是否明白所背诵的话是什么意思,他说不知道。随行的一位保健医生分析,老人可能过去听到过学堂里的读书声,不自觉地复述背诵过,后来远期记忆使之恢复,才又说了出来。
老人的家人说,老人一辈子不信神、不磕头、不烧香,不管他是咋会背《三字经》的,他们都只当是个乐趣而已。
就老人的生活习惯,家人说老人喜欢劳动,至今还干些力所能及的农活。老人不挑食,但喜欢吃甜食,所以早上除了吃两个鸡蛋、一包牛奶外,还要吃两块蛋糕,平时口袋里总装有冰糖。老人的睡眠时间长,吃过晚饭就睡,早上九点后和午饭后也都要睡会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