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怀川人物 | 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倾我所学报国家”
背道而驰
“我的大学我做主” 莫流于形式
独生子女费发放标准要与时俱进
扒掉公款送月饼的“马甲”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4年8月1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倾我所学报国家”
—— 记西安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随成
作者:本报记者 陈作华 王水涛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核心提示

  他的理想不局限于大学讲台,而格外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率先践行新型大学教育模式,着力培养“图钉式”人才,其教育理论及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他身为大学教授,又任民盟中央委员,连任三届陕西省政协常委,以其所学参政议政,先后参与了国家中西部大开发和阎良航空工业城等重大发展战略研究。

  他就是从我市农村走到西安理工大学的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李随成。近日,本报记者走进他的校园,走近这位始终关心、支持家乡发展的老乡。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李随成是农民的孩子。他的父母和祖辈都以种地为生,直到他来到世上,家里才出了个“秀才”,而这个“秀才”还当上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随成把这一切归功于他在少年时遇到了“贵人”。

  李随成说的“贵人”,其实就是文革期间从城里下放到农村的几位教师。“我上小学时,突然有几位很有学问的老师从大城市来到我们乡村学校教书。他们知识渊博,给我们讲了很多有趣的科学和历史知识,这激发了我追求知识的热情,从此我就爱上了学习。”李随成说。

  李随成1962年出生在孟州市西虢镇店上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如今,他离开家乡已有35年。近日,在西安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一间办公室里,他向记者回溯了自己的童年时光及成长历程。

  虽然渴望读书,可初中毕业后家长就不想让他继续上学了。李随成以各种方式和家人闹,强烈要求继续读书。几个月后,他终于走进了高中课堂。可是,这时他已经落下许多课程。于是,他开始“恶补”功课,每天早上第一个进教室,夜自习最后一个离开教室。放假期间,他也在煤油灯下苦读。油灯很暗,他的两眼总是熬得通红。

  天道酬勤。到第二学期,他的学习成绩已在年级里名列前茅,并在数理化方面显示出了优势,还代表学校参加了全县(当时孟州市为孟县)高中数理化竞赛。

  1979年,李随成高中毕业,这一年他成为全校唯一一名考上本科院校的学生。

  那时,十六岁半的他第一次离开家乡走向远方。陕西机械学院(现西安理工大学)成为他第二个生活的地方。

  李随成所学专业是企业管理。在大学里,他依然刻苦学习,每门课程考试成绩都在95分以上。毕业时,全校每个专业只评选出一名优秀毕业生,这类学生可以在国家机关、留校任教、大型企业三个方向自由选择就业。李随成就成了他所在专业中唯一一名优秀毕业生,而这时,学校希望他留校。

  “我能走进大学校门,是老师点

  燃了我内心渴求知识的灯,我何不用知识去照亮别人的内心呢?”李随成愉快地服从了学校的安排。

  为了能获取企业管理的实际经验,他先进入一家企业,在管理岗位上进行了为其半年的实践,由此对管理专业从理论到实践都有了更加系统的认知。之后,他回到校园,承担起了制造企业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

  此时的李随成才21岁。两年后,他攻读硕士,继之又读取了管理学博士。31岁被评为副教授,36岁晋升教授,并成为全校最年轻的教授之一。

  培养“图钉式”人才

  1994年,陕西机械学院更名为西安理工大学,并开始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同时,该校成立了工商管理学院,李随成被任命为该院副院长,主管教学工作。

  上世纪90年代末,大学教育提出了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的大类教学理念,李随成在学院里率先实践该教学理念。他首先从招生入手,将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业工程、会计学、金融学、经济学、国际经济贸易、市场营销等14个经济管理类专业按照一级学科与相关联系分成四大类进行招生,学生入学后先按照大类进行专业基础学科学习,两年半后再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

  “一个大学生,进校后要尽可能多地接触和利用全校的教育资源,不能只学本专业方面的东西,要把学校的宏观知识架构尽揽眼底。大类招生教学就是为了使学生的知识面更宽广,眼界开阔,基础能力深厚。如此,学生在两年后再选择专业,就更容易培养出专业精深的‘图钉式’人才。”李随成说,这一做法在实施之初遇到了一定阻力,但为了对学生、对社会、对国家负责,他顶住压力,使得大类招生教学模式一直坚持到现在。

  在强化基础教学的同时,李随成格外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他率先创建了地方工科院校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平台,致力于提高本科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什么阶段去企业实习,到企业后干什么,我们都为学生做了精心设计。”李随成说,“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实干和创新能力,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学生的就业率也随之大幅度提高。”

  2009年,李随成的教学理论和实践获得了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同年,他所在的学院更名为经济与管理学院,设置一级学科两个博士点,其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等学科水平在全国高校管理类专业中走在了同类院校的前列。

  如今,李随成在任学校审计处处长的同时,仍然兼任着本科、硕士、博士、MBA的教学任务,每年带硕士生、博士生20多人。

  用学识报效国家

  经济管理专业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鉴于李随成在该专业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1993年他被民盟陕西省委员会发展为成员,1996年成为民盟陕西省委常务委员,1998年起连任三届陕西省政协常委,2002年起连任民盟中央委员会两届委员。

  李随成利用专业特长积极参政议政,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才学与智慧。在连续15年任陕西省政协常委中,他每年都提交提案,对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1999年,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民盟中央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开展了对西部大开发的研究,李随成也成为此次研究的主要参与者。他利用经济与管理学理论,结合我国国情,就西部大开发在政策、规划等方面进行

  了深入研究,并作为主要研究者出版了《论西部大开发》《西部地区城市化发展道路》等专著。

  针对陕西省民营经济发展滞后的问题,李随成通过数据分析后指出,陕西省的民营经济仅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10%,不符合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需求,并提出应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建议。很快,陕西省出台了鼓励发展民营经济的政策。由此,该省民营经济快速发展,两年后该省民营经济已占到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30%。

  航空工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目前基本形成了沈阳、上海、成都、西安四个大型工业基地。而集中于西安阎良区的航空工业基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却因为社会化和市场化水平不高、企业竞争力不强、规模效益不明显等原因未能充分发挥航空工业城对地区经济的带动作用。如何促进阎良航空工业城快速发展,进而带动西安乃至陕西的经济发展,成为李随成关注的又一课题。

  他多次深入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为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持。2003年,他带领研究团队采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展开理论分析和逻辑推导,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阎良航空工业城发展动力、内在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发表了《中国阎良航空工业城发展战略研究》专著,为阎良航空工业城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如今,阎良航空工业城已初步发展成集飞机设计、制造、试飞于一体的新兴航空工业基地,航空工业城建设初具规模,享有“中国西雅图”的美誉。

  此外,李随成始终关心家乡的发展。近年来,他先后为孟州市举办了两期企业管理培训班,培训人员200多人。同时,他还多次组织专家深入孟州市各大企业,在企业员工素质培训、中高层干部领导力提升、人力资源战略、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指导。

  “以自己的学识为国家作贡献,就是一个知识分子人生价值的体现。虽然要付出很多艰辛,但我的内心是很欣慰的。”李随成说。

  李随成,1962年生,籍贯孟州。他率先践行新型大学教育模式,其教育理论和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他参与了国家中西部大开发、阎良航空工业城等重大发展战略的研究工作,成果丰硕。图为李随成在校园门前接受记者采访。

  本报记者 陈作华 摄

  欢迎提供采访线索

  《天南地北焦作人》栏目记者联系方式:

  (0391)8797351 8797355

  13938163209 13462827934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