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工厂是被人普遍接受的对于电影院的比喻。这一比喻大概是说电影院改变了城市昼夜更替的规律,营造出了永恒的黑夜。无论白天或黑夜,电影院的放影厅都要切断一切明亮的自然光线,让银幕成为唯一的光线来源。也许正是因为这人造的夜色,电影院关于梦的比喻才会顺理成章。
电影院具有与城市自身相反的照明逻辑。城市人千方百计地想要延长白昼的时长,想要把真正的夜晚推迟到零点以后,甚至更晚。这种延长白昼的方式并不是改天换日,而是运用各种灯光。
灯改变了城市的“生物钟”,甚至营造出了不夜之城。其实,现代城市都是不夜城。如果一座城市在晚上如山村一样黑灯瞎火,不是遇到了停电等事故,就是它还不够发达,辜负了城市的名号。而当城市人到处用灯光延长白昼赶走黑夜的时候,电影院却刻意营造了黑夜。这一与城市光照逻辑相反的行为,与农村的自然光照逻辑并不相同。如果说城市延长白昼是用理性之光照亮人的原始生物钟的话,电影院就是城市对这种理性白昼过分扩张的弥补措施。夜晚在为人类提供睡眠的同时,也提供了梦——人类最极端的感性活动之一。而电影院,不仅为城市人提供人造的夜,更提供人造的梦。它在这个实用理性过于强大的空间里,为人类提供无功利的感性空间,成为城市的梦工厂。
电影,就是一个个人造的梦。电影工业已走过百年历程,却并未像许多同时期的工业产品一样被淘汰。许多预言电视将取代电影的人,也不得不接受电影仍然生机蓬勃的发展现状。尤其是中国的观众,更在近年来见证了一次次电影票房的奇迹。而这些动辄过亿的电影票房,在十几年前几乎是一个梦,更准确地说,是在电影《英雄》诞生的那一年之前。这部商业电影取得了张艺谋本人也不敢相信的成绩,并开了国产商业大片的先河,全面推动了中国电影的商业化。也许有人会说,如果没有《英雄》,也会有其他电影来开这个先河,但正因为《英雄》担当了这个角色,让我们对商业电影的认识有了一个更加清晰的脉胳。在《英雄》诞生之前,张艺谋的电影可谓只叫好,不叫座。他之前的代表作《我的父亲母亲》《一个都不能少》等影片关注现实,风格写实,获得大奖的作品都没有取得太好的票房。而《英雄》成为了其第一个票房过亿的电影。与他之前的电影相比,《英雄》有几个特点:大投资、大制作、大明星、一流的影音效果、非现实的武侠故事和肤浅甚至暧昧的主题等。在《英雄》之后,这些几乎成为了票房成功的商业电影的必备元素。
同一个导演的不同作品,票房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反差?虽然这里还有其他因素,但较为重要的一点是,后者更接近于一场奢华的“白日梦”,而前者让人无法摆脱现实,无法区分现实电影的界限而被拒斥。
电影的票房高低,意味着走进电影院买票看电影人数的多少。那些吸引最多人进电影院去看的电影,往往能够体现一个时代的精神趣味。总得来说,人们走进电影院,很大程度上不是为了再一次感受现实的残酷或平淡,不是为了接受思想上的教育,也不是为了改变价值观。《英雄》之后,中国电影人开始抓住人们的这种心理,制造出一部部“中国式”大片。近年来,颇有泛滥趋势的商业大片就像一把双刃剑,虽然艺术价值不高,但它们能把观众拉回电影院。一度变得冷清的电影院又恢复了热闹的生机。这时,电影院的装修也变得越来越讲究,明星海报等各种电影文化元素布满了影院的各种角落,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梦幻氛围。而在更多人重新走进电影院观看电影的时候,电影的风格和类型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电影院在满足大众胃口的同时,也能够越来越满足有艺术追求观众的审美需求。
这些,对于多年前的我来说,是无法想象的。在县城长大的我,目睹过电影院畸形的繁盛,也目睹过它的萧条。那时,对县城电影院的熟悉是因为学校组织看电影。对于初中生来说,每一次组织看电影都像是一次狂欢。虽然那时的电影往往都是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或教育性的,内容并不好看。但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电影院就像是拥有魔法一样,将白昼变成黑夜,又通过银幕变出一个个光影法术。而众多人一起观看又造成了一种独特的仪式感。与曾经有过的乡村露天电影观看体验比起来,电影院所营造的仪式感格外强烈,它让一个在乡村长大的孩子受到了极大的视觉冲击。更早的关于电影院的记忆,是我在上小学时,学校组织几个班级的小学生一起徒步走几公里,到镇上的电影院观看电影。对于我们来说,看电影几乎成为了大家的一个节日。因此,电影院在我心中留下了盛大庄严的印象。这种印象持续到了我在县城读中学时。那时,我已经能够完全看懂电影,也许因为观看的电影所拥有的教育甚至意识形态色彩的原因,那些坐椅几乎是用来让人正襟危坐的,而那些黑暗又好像是为泪流满面或深刻反省提供的空间。这个时期的电影院,也是造梦的工厂,只不过造出的是意识形态或道德色彩强烈的梦。
这样的梦,曾经影响了一代人。
后来,我渐渐发现了这个县城电影院的另一面。在不放映那些教育影片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里,它的宣传海报都是关于港台的艳情影片,宣传画面和用词都很露骨。那个时候,大陆的电影业还没有足够商业化,也没有形成产业化,可以拿来当作话题吸引人走进影院的电影还太少。于是,那些打擦边球的艳情电影才会占据私人承包的小县城电影院。电影院因此呈现出一种截然相反的景象:一边是正襟危坐,刻板说教;一边是搔首弄姿,扭捏作态。它们展现出了电影院的人格分裂,展现了一个小县城的文化分裂,也展现了一个时代的精神分裂。再后来,DVD家庭影院和盗版影碟的兴起,彻底干掉了电影院。这个县城里唯一的电影院,还没有等到商业电影浪潮的到来就关门了。
当电影商业化的浪潮袭来之后,电影院重新迎来了辉煌时代。与电影商业化同步的是城市经济的高速增长。经济越发达,夜晚越明亮,城市越需要电影院所营造的黑暗。这就像是一种互补,是城市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在这个城市里,我也养成了进电影院看电影的习惯。在电影院,有时,我是想做一回白日梦,遗忘或释放日常工作中的压力,如观看《变形金刚》等;有时,我是为了在电影院里全方位地体味那些经典电影,如观看《一代宗师》《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现在的电影院所呈现的意识形态已经越来越淡,商业化对个性空间的挤压也有所收敛,两者得以同步发展。毕竟,它需要不断满足城市人越来越复杂的对于“白日梦”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