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福州8月14日电(记者董建国)没有隔空杀人的离奇功夫,没有眼花缭乱的立体特效,没有粉丝爆棚的当红明星,在古装武侠片几成烂片代名词之时,正在公映的《绣春刀》却以质朴的诚意获得好评。
一部好电影,最先应考虑的是如何讲好一个故事。有情节,有意境,《绣春刀》不掺杂任何噱头地讲好了一个故事。影片定焦于明末时代沉浮大背景下小人物的悲欢离合,灰色的英雄忠义、兄弟情深、红颜情恋,武打密集过瘾,剪辑凌厉快捷,腥风血雨扣人心弦。
武侠是千古的一个梦,而今是电影界的一张长期饭票。国产电影从《英雄》开启古装武侠时代后,却越走越窄,只能靠自我克隆来重复那些陈旧的故事。摄影和剪辑技巧等形式正在精致化,但灵魂却日益粗鄙化。无逻辑的剧情、雷人的台词、扁平的人物形象,已然是国产武侠片的标签。
《绣春刀》故事结构踏实。导演抽离了武侠世界普遍遵循的江湖逻辑,以近乎写实的手法,叙述着这个故事。对当时官场腐败的批判,对卢剑星、沈炼、靳一川3个卷入时代洪流中小人物痛苦挣扎、身不由己的刻画,让电影有了更加接地气的共鸣感。故事中的人物,不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大侠,而是一个个有着喜怒哀乐的人物,除了武功高强,其他与常人无异:身份低下,有着卑微的渴望,有着现实的计算,但也会迸发出高贵的勇气。
中国传统的侠客,一直都是体制外生存的形象,他们既不属于庙堂,也不属于市井,而是在二者缝隙中生存。《绣春刀》秉承了这个传统,将侠客与政治勾连在一起,侠客精神与体制之间相互纠结、相互对抗又纠缠不清的暧昧关系,自由精神、个人主义与国家机器、集体主义有力的碰撞,让影片有了持久的张力。
影片的武打设计也很写实,没有上天入地、隔山打牛的夸张,而是实打实的冷兵器肉搏,动作不花哨,却足够精彩。在服装和道具上都堪称上佳,故事人物兵器各异,卢剑星的斩马刀、靳一川的双刀、沈炼的绣春刀、丁修的苗刀,代表了他们的性格侧面与武技特点,是本片一大亮点。
如果电影本体变得不再重要,如果故事叙述、人物刻画已经消失了审美价值,如果杂耍卖萌已经成为电影创作主流,那中国电影还剩下了什么?在消费主义的冲击下,电影创作如何讲好一个故事,如何在个性表达、艺术审美和商业利润之间寻求平衡点,或许正是《绣春刀》一片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