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半生,饥寒交迫,水深火热;后半生,衣食无忧,幸福安乐。今年108岁的董青云老人,一生冰火两重天。
修武县郇封镇后雁门村,一栋普通的农舍,一户普通的人家,一个普通的老妪,一段尘封百年的人生记忆。
董青云的身份证显示,老人生于1907年8月。她的一生,经历了从满清、民国到新中国的沧桑巨变,经历了从上世纪40年代初的大灾荒、60年代初的三年自然灾害到改革开放后物茂粮丰的贫富反差。
老人近年来靠轮椅代步,听力和表达能力也有所退化,采访时和老人的交流已很困难。
老人的娘家在武陟县蒯村。“父亲吸大烟,把家吸穷了。我自小就干活,在家纺花、织布,下地除草、摘棉花。”老人对自己小时候的情况说得很简略。
老人的儿子、今年85岁的贾义山接过话说:“我妈早先的日子可苦了。我父亲33岁就有病去世了,我妈领着我们弟兄三个艰难度日。那年代,兵荒马乱,当地还有土匪出没。土匪来我们家抢了几次,家里仅有的一条被子也被抢走了。”
“民国31年,天遇大旱,蝗虫又吃了秋,地里没有一点儿收成。我妈把玉米穗的皮碾碎了给我们煮饭吃,后来就吃花籽饼(带皮的棉花籽榨油后剩下的废料)、红薯叶,再后来吃野菜、槐树叶、榆树叶,最后吃树皮。”
“我妈看实在活不下去了,就领着我们开始逃荒。我记得,离开家的日子是农历正月初二,那年我13岁。”贾义山说,“往哪去,不知道,跟着逃荒的人群走。走到黄河边上,河水上冻了,船靠不了岸,我们在河边冻了一夜。第二天,我们弟兄几个跳到河里先破了冰,一家人才上船过了河。”
“逃荒,太饥了,喝泥水。”老人居然听懂了我们在谈逃荒的事,眼眶里突然涌满了泪水,“路上死的人太多了……”
“我们一家人挤上了专拉难民的火车,可火车到洛阳就不走了。我妈带我哥几个跟着逃难的人群往西走,一连三天没吃过一点儿东西。我饿得两眼发黑,看到我妈蹲到水坑边掬起泥水喝。”贾义山也抹起了泪,“到了陕西华阴,一锅汤面条救了我们全家的命。”
“我家逃到陕西韩城后落了脚。我妈给人家纺花织布、浆洗缝补衣服,我们哥几个干些零活。直到解放后,我们一家才回到了老家。”贾义山说。
“我妈身子骨强,要不然她熬不过来。生活条件好些后,她一顿能吃一碗肉,然后咕咚咕咚喝一碗冷水,放下碗去睡觉,睡醒后没一点儿事。后来,她因胳膊疼喝药酒上了瘾,午饭和晚饭都要喝几盅白酒。这一喝就是好多年,直到三年前她得了气管炎我们才给她断了酒。”贾义山说,“现在她饭量小了,但也不挑食,平日里跟我们吃一样的饭。”
“这些年粮食连年丰收,我奶奶看着一车车的粮食拉回家,有些直发呆,说过去一亩地只收几十斤粮食,咋如今能收上千斤。”老人的孙子说,“尽管粮食多了,她老人家也从不浪费粮食,就是面条酸了也不舍得扔掉。”
“逃荒,逃荒……”老人时而自言自语。记者贴近老人耳旁大声问她想说什么,她说:“可不敢再有大灾年啦。”
饥荒,是这位老人一辈子刻骨铭心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