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都市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我市推广应用数字城管系统平台
录取新生50.7万人
今日有阵雨 最高气温30℃
9月中旬专科补录 上线考生还有机会上大学
图片新闻
契税发票丢失 如何办理房产证
第十九期附息国债开始发行
董青云:刻骨铭心逃荒路
个人信用报告 查询是否收费
肥胖会增加10类癌症风险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4年8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董青云:刻骨铭心逃荒路

作者:本报记者 陈作华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逃荒,逃荒……”董青云老人在接受采访时喃喃重复着这个字眼。
  本报记者 陈作华 摄
 
   

  前半生,饥寒交迫,水深火热;后半生,衣食无忧,幸福安乐。今年108岁的董青云老人,一生冰火两重天。

  修武县郇封镇后雁门村,一栋普通的农舍,一户普通的人家,一个普通的老妪,一段尘封百年的人生记忆。

  董青云的身份证显示,老人生于1907年8月。她的一生,经历了从满清、民国到新中国的沧桑巨变,经历了从上世纪40年代初的大灾荒、60年代初的三年自然灾害到改革开放后物茂粮丰的贫富反差。

  老人近年来靠轮椅代步,听力和表达能力也有所退化,采访时和老人的交流已很困难。

  老人的娘家在武陟县蒯村。“父亲吸大烟,把家吸穷了。我自小就干活,在家纺花、织布,下地除草、摘棉花。”老人对自己小时候的情况说得很简略。

  老人的儿子、今年85岁的贾义山接过话说:“我妈早先的日子可苦了。我父亲33岁就有病去世了,我妈领着我们弟兄三个艰难度日。那年代,兵荒马乱,当地还有土匪出没。土匪来我们家抢了几次,家里仅有的一条被子也被抢走了。”

  “民国31年,天遇大旱,蝗虫又吃了秋,地里没有一点儿收成。我妈把玉米穗的皮碾碎了给我们煮饭吃,后来就吃花籽饼(带皮的棉花籽榨油后剩下的废料)、红薯叶,再后来吃野菜、槐树叶、榆树叶,最后吃树皮。”

  “我妈看实在活不下去了,就领着我们开始逃荒。我记得,离开家的日子是农历正月初二,那年我13岁。”贾义山说,“往哪去,不知道,跟着逃荒的人群走。走到黄河边上,河水上冻了,船靠不了岸,我们在河边冻了一夜。第二天,我们弟兄几个跳到河里先破了冰,一家人才上船过了河。”

  “逃荒,太饥了,喝泥水。”老人居然听懂了我们在谈逃荒的事,眼眶里突然涌满了泪水,“路上死的人太多了……”

  “我们一家人挤上了专拉难民的火车,可火车到洛阳就不走了。我妈带我哥几个跟着逃难的人群往西走,一连三天没吃过一点儿东西。我饿得两眼发黑,看到我妈蹲到水坑边掬起泥水喝。”贾义山也抹起了泪,“到了陕西华阴,一锅汤面条救了我们全家的命。”

  “我家逃到陕西韩城后落了脚。我妈给人家纺花织布、浆洗缝补衣服,我们哥几个干些零活。直到解放后,我们一家才回到了老家。”贾义山说。

  “我妈身子骨强,要不然她熬不过来。生活条件好些后,她一顿能吃一碗肉,然后咕咚咕咚喝一碗冷水,放下碗去睡觉,睡醒后没一点儿事。后来,她因胳膊疼喝药酒上了瘾,午饭和晚饭都要喝几盅白酒。这一喝就是好多年,直到三年前她得了气管炎我们才给她断了酒。”贾义山说,“现在她饭量小了,但也不挑食,平日里跟我们吃一样的饭。”

  “这些年粮食连年丰收,我奶奶看着一车车的粮食拉回家,有些直发呆,说过去一亩地只收几十斤粮食,咋如今能收上千斤。”老人的孙子说,“尽管粮食多了,她老人家也从不浪费粮食,就是面条酸了也不舍得扔掉。”

  “逃荒,逃荒……”老人时而自言自语。记者贴近老人耳旁大声问她想说什么,她说:“可不敢再有大灾年啦。”

  饥荒,是这位老人一辈子刻骨铭心的记忆。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