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曝出“十三陵地宫内祈福钱币成堆无人清理”。对此,景区管理部门表示,每天都会进行清扫集中,游客向陵墓棺床投币祈福相关图片是因最近暑期游客多。每次收集、清点时武警、安保、财务等部门的人员同时参与,有专人签字。
【观点1+1】
@在下小鲁:善心需要呵护,才能更好地传播。面对增多的游客和祈福钱币,管理部门理应有相关预案,而不是在出现问题之后才站出来解释原因。同时,游客也要理性祈福,改变陈旧的祈福方式,内心虔诚、日行一善等都是更好的祈福方法。文明祈福,需要从你我做起。
@清涩的流年沙:祈福本无可厚非,但应注意方式方法,应文明祈福,尊重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也应注意尊重逝者。相关部门应尽到职责,不能将游客多作为发生不文明现象的借口;作为游客本身,也应注意自己的行为,在祈福的同时不可破坏文物。
@王淳在豫:祈福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一,焦作的各大景点也有许多祈福的游客。对待这个问题要辩证地分析:一方面,有关管理部门要采取相应措施,比如设立祈福箱或专门的祈福区域,并加强工作人员对游客的引导等;另一方面,游客也要做到文明祈福,别让我们的祈福行为大煞风景。
@吴家小娘子21:我认为这是可以理解的。记得有一次在缝山公园山下的一座庙里,工作人员告诉我,向古钟投币可以保平安,而且声音越响效果越好。我还向他们换了好多零钱用以祈福!
@Smilence尧:投币祈福是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但是要对游客们进行科学引导,在不破坏文物的情况下,设置祈福场所或者设施!此举“一箭三雕”,何乐而不为呢?
@嘿-冬小云:投币祈福是群众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但我更好奇的是,他们投的钱币都被清理收集到哪里了?这些钱都做什么用了?
@夜间列车:一个愿投,一个愿收,大家无须过度解读和吐槽。如果景区管理部门能够把这些祈福的钱币捐给慈善机构,用于福行善举,则善莫大焉。
@金卫www:古往今来,在寺庙祈福寄托了人们对先人的怀念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行为的性质如今已经发生改变,文明和谐的祈福方式早已不知去向,而寺庙的铜臭味儿愈加浓重。谁的错?我想,该现象足以令国人深思。
【下期话题】
愿“个性奖金”引领“个性成长”
华佗论箭个性奖学金是国内首个以“关注个性、尊重个性、保护个性”为主题的民间奖学金。日前,由《新论语》总撰稿人、太平洋商学院院长严介和倡导并设立的“华佗论箭个性奖学金”2014年度颁奖典礼在阿拉善左旗高级中学举行,这也是该奖学金首次花落内蒙古。对此,你怎么看?
(参与热点话题讨论,请关注焦作日报官方微博:@焦作日报)
本报记者 麻 酩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