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2014年1月,修武县云台山镇翻开了新的篇章,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原岸上乡正式更名为云台山镇。
旅游服务大镇云台山镇没有躺在过去的功劳薄上,镇党委、政府领导班子以务实为民为主线,做强旅游服务、做大民生蛋糕,增强为民意识,大力发扬叠彩洞精神,凝心聚力,自我加压,砥砺奋进,实现跨越式发展,勇立全市旅游转型潮头。
浓笔绘重彩。在国家环保部发布的国家级生态乡镇名单中,修武县云台山镇榜上有名。再加上此前获得的国家卫生乡镇、国家园林乡镇和全国文明村镇称号,这个只有10个行政村、常住人口不到3000人的小镇已四次获得国字号殊荣。
美丽乡村宜居宜业
有云台山镇“小香港”美誉之称的岸上村,2013年跻身国家农业部1100家美丽乡村试点村行列,成为河南省79家美丽乡村试点村之一,计划投资1400多万元,实施“三线地埋”、天然气管道和安装太阳能路灯等多项工程。
全民参与,实施环境综合整治,粉刷墙体,拆除残垣断壁,手绘墙体画;政府牵头成立保洁公司,聘请61名保洁员为全镇10个行政村“梳妆打扮”,并实行保洁员、护林员、道路管护员“三员合一”,保障工资待遇,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该镇主动担责,不等不靠,积极作为,编制项目规划,积极争取纳入国家、省市的规划里,补齐短板。实施了总投资1065万元的农村环境集中连片治理项目,一个日处理垃圾12吨、可用10年的无害化大型垃圾填埋场和6个污水净化处理环保湿地建成投用;启动了镇村环线工程建设,已投资160余万元,整修硬化道路8.8公里;在维修路灯的基础上,还安装上了节能环保的太阳能路灯;狠抓植树造林,林地面积已达11.7万亩,15.4万亩的山坡地实现了植被全覆盖,新建13处生态小游园,形成了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自然景观。这些民心工程的实施,广大群众为之拍手称赞!
在新型城镇化道路上,修武县云台山镇一路探索,一路前行,着力打造景城融合典范。
五个旅游服务区的家庭宾馆历经三代变迁,如今实现了上档升级:宾馆带“星”,装饰高档、布局合理、服务一流。家庭宾馆自我组合式发展也风起云涌,采取类似BOT模式建设已有10多家,他们在不增加用地、不产生拆迁纠纷的前提下,实现了自我升级。
高端定位转型提速
十多年来,云台山镇实现了从穷乡僻壤到繁华乡镇的华丽转身,发展成为全县旅游服务大镇,拥有旅游综合服务区五个,已建成家庭宾馆391家、特产超市52家、旅游商品零售摊点156家,可同时容纳1.4万人。
“消费、投资、出口”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从消费来讲,该镇有基础、有优势,旅游服务带来了巨大的人流、信息流和资金流。
发展无止境。放大优势,该镇依托生态环境优势,积极开展“大招商、招大商”活动,大力引进健康养老服务业、高端教育论坛等服务业和动漫、演艺等文化产业项目,进一步推进旅游转型升级、融合发展,打造经济持续增长极。
为了引来金凤凰,该镇编写招商产业图谱,按图索骥,抢滩北上广等重点城市,瞄准主导产业,展开路演推介活动,招大引强。先后分10余批次共与100余名客商进行了接洽,其中对高端教育、高端医疗和高端养老这些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行业进行了重点对接。
破解“六难”造福乡亲
地处前山的云台山镇岸上村、古洞窑村已不是昔日省级贫困村的模样,傍着旅游服务业脱掉了穷帽子,村民们纷纷搭乘致富的早班车,享受着发展带来的硕果。而东岭后村、龙门村等后山村受自然条件限制,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有待改善,致富门路不多,发展相对滞后。
在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该镇心为民所系,自我加压,从改善深山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入手,积极开展“解六难、惠民生、促和谐”活动,破解行路难、吃水难、看病难、上学难、通信难和增收难等难题,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实现前后山村民共同致富。
脚步丈量民情冷暖。该镇党员干部与勘测人员一道,多次徒步规划线路;深入公路建设一线,查看工程进展,协调解决问题。投资91万元,长约2.5公里的小横河至碑界道路硬化工程全线贯通;一条长约3.8公里路基已经打通,宛如一条丝带连接兵盘与金陵坡,道路贯通后将彻底改写群众来往金陵坡村不便利的历史。随着多条道路贯通或动工兴建,届时,云台山镇乡村道路将形成旅游环线,带活整个乡村游,实现旅游服务遍地开花,使旅游发展跃上更高台阶。
灾情就是命令,面对遭遇63年来最严重的旱情,该镇千方百计保障人畜饮用水安全,不仅顾眼前,还谋长远,积极勘探地下水资源,摸清家底,建立水资源项目储备库。
为了破解山区群众看病难问题,该镇注重以预防为主,分别邀请医学专家开展免费体检,使群众实现早排查、早诊治。同时,该镇还不断完善医疗设施,配置急救车辆,启动镇卫生院综合病房楼建设,实现小病不出村、急病能就治的目标。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该镇积极改善教学设施,绿化校园,购置校车,启动投资240万元的镇中心幼儿园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努力建设一支素质高、业务精、能吃苦、乐奉献的教师队伍。
一改过去山区通信难,该镇大力实施信息惠民工程,协调通信公司,整修通信基站,安装放大器,免费为后山村安装固定电话,方便群众沟通联系,畅通防火、防汛联系渠道,增强应急处置能力。
在促发展、调结构、惠民生的大背景下,该镇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开办职业技能培训班,积极拓宽山区农民致富渠道。“从2007年起,我们搞起了集采摘园、餐饮等于一体的观光生态游,每月都要接待3000多位游客,年收入达100多万元。”这是该镇荷塘庄园负责人张幸军的致富经,说的就是该镇发展乡村游的成果。
惠民生是发展之本,也是党委、政府的应尽之责。一桩桩好事、一件件实事,滋润着山区群众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