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超级银杏”,出厂价几千元,落地价却达5万元,巨额差价去哪了?动辄花上千万找知名公司进行绿化设计,其实就是几个刚毕业的学生参照以往案例稍加改动,巨额设计费背后有哪些猫腻?记者调查发现,在一些地方频现绿化奢侈浪费的背后掩藏着黑色内幕。 (据京华时报)
城市绿化、美化关系到城市形象和市民的生活质量。随着城市化步伐加快,特别是当前一些地方政府为求政绩而产生的园林绿化投资冲动,城市园林绿化不仅变成了“香饽饽”,还逐渐成为了腐败的高发区。究其原因,这主要在于由于园林绿化工程领域包含较多技术含量和设计因素、采购招标无章可循,使园林绿化腐败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比如,苗木特别是古树名木的个体差异性非常大,既无法让物价部门统一定价,又很难做到“货比三家”,从而导致定价随意性大,给权力寻租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诚然,园林苗木的价格弹性空间较大、专业性较强固然是相关各方易于产生利益勾结的重要原因,但并不是难以监管的充分理由。事实上,只要采取有力措施,完全能有效防范“绿叶”下的腐败。一是政府应给愈演愈烈的“绿化奢侈病”降温,少搞一些形象园林工程和政绩园林工程,从源头上压缩“移栽、补种无序,循环腐败受益”的空间;二是约束权力,减少长官意志的影响,推行信息公开制度,接受公众监督,把公开透明当作防范腐败的妙药;三是延伸监管触角,通过对类似腐败样本的解剖,举一反三,密织监督天网,强化园林绿化招投标管理和事中、事后审计。
综上所述,城市绿化腐败是一个值得全社会高度警惕、并且亟需破解的社会问题。唯有地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能够拿出更大的决心和勇气,从制度上规范绿化操作流程,才能有效破除绿化“栽树”,腐败“乘凉”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