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白云区一铁路涵洞近日发生惨剧,因暴雨积水暴涨,淹没了一辆载有7人的汽车,5个大人和2个小孩全部溺亡。
这起事故令人痛心和不解。在现代化大都市里,多大的暴雨才会导致车上的人无法逃离?城市道路的下水设施为何如此不给力?事故与城市管理有何关系?
笔者认为,面对这场本不该发生的悲剧,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司机不能自救?但我们反过来想,如果凭借自救就能逃生,谁还会坐在车里等死呢?在“夺命涵洞”面前,自救必不可少,但效果很有限。
对此,我们必须反思事故背后可能存在的风险。实际上,城市积水淹没轿车致人遇难的事故,广州并非第一例。众多悲剧背后折射出的是,城市管理仍存在薄弱环节。据媒体报道,去年6月份,“广州夺命涵洞雨夜吞人”事件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媒体更是把多处涵洞存在的隐患摆在了相关部门的面前。没有栅栏、没有警示牌……但一年过去了,对于诸多安全隐患,相关部门好像并未采取太多的补救措施。
更加让人气愤和失望的是,每次遇到类似悲剧的发生,一些管理部门总是拿降雨量大、遇难者缺乏自救措施等客观原因说事儿,以此来推脱责任,最后再信誓旦旦地承诺,要加强管理、封堵漏洞,杜绝悲剧的发生。但如今的7条人命又换来了什么呢?“夺命涵洞桥”频现,值得多方深思。如果气象、城建、市政等部门能够提前预警,或在危险地段设置安全警示标志,这场悲剧或许可以避免。事实上,城市现代化程度越高,越需要城市管理的精细化。逝者已去,相关部门必须认真反思,避免悲剧再次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