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下午,淅沥的秋雨不停地下着。在沁阳市王召乡冯翊村村委会大院,唱腔声、器乐声声声入耳。记者采访了正在排练的该村“两家闲”剧团的演员们。
该剧团团长赵国武介绍,“两家闲”承载着一个竞争归于和谐的美好传说:“古时候,冯翊村有敬神结社表演的习俗,赵家的旱船、狮子与刘家的老虎、高跷长期唱对台戏。后来,赵家宗人提议赵刘两家联合,于是便有了一个两家人闲下来唱出的新剧种。”
“两家闲”戏是冯翊村独有的剧种,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相传,在清康熙年间,该村赵、刘两家班主赵桐、刘德君二人收集民间小调、小曲,改编成戏本,利用农闲季节演唱,被乡亲们称为“两家闲”戏。他们根据唱腔风格自制了“两家闲”戏的主弦乐器——桶翁,并独创了“弓、涌、衣、四、合”乐谱,形成了有敲、打、拉、唱的演唱形式。清光绪年间,“两家闲”戏有了更大的发展,出现了白喜、五星、老鳖、钢丁四大名艺人,并以他们四人为代表,系统整理了“两家闲”的唱本,完善了“两家闲”的唱词、唱腔和音乐表演形式,形成了“两家闲”戏的独有风格。“两家闲”的板头如慢板、悲腔等多达20个,板腔数量超过很多剧种。
清朝末年,“两家闲”戏达到最兴盛期,剧团演唱的全本剧目有20多部,经常在本村及周边村庄演出。民国灾荒年代,冯翊“两家闲”戏演员三五结队,到山西、陕西等地卖艺演唱,许多村民靠唱戏糊口,度过了饥谨年景。新中国成立后,“两家闲”戏大放异彩,其重要传承人赵法身还当上了沁阳县城关文工团团长,并成立了“两家闲”戏迷同乐会,培养了许多“两家闲”戏演员。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两家闲”戏中断演出。
为了传承、保护“两家闲”戏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2011年夏天,在乡、村两级领导大力支持下,“两家闲”戏的传承人赵国武、王江东、赵恩雷、卢启文等老艺人,重新组建“两家闲”剧团,收集、整理剧目,演员们自己集资购买服装、道具等,使“两家闲”戏得以传承和发展。目前,“两家闲”戏演员已发展到40多人,2012年和2013年,“两家闲”戏先后被列入沁阳市、焦作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正向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冲刺。
“为了‘两家闲’,我们村男的就近打工,演出随叫随到,不计报酬;女的学戏后不嫁外村,免得凑不齐队伍。”赵国武动情地说。